第三节 官 制(上)(第5/9页)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卿。各置卿、少卿、丞。隋、唐同,其职掌,亦与前世无异。《旧书·刘祥道传》:转司礼太常伯。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尝改官名,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而礼部为司礼。将有事于泰山。有司奏依旧礼,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祥道驳之曰:“昔在三代,六卿并重,故得佐祠。汉、魏已来,权归台、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无乃徇虚名而忘实事乎?”高宗从其议,竟以司徒王元礼为亚献,祥道为终献。“总群官而听曰省,分务而专治曰寺”,杨收语,见《新书》本传。其权力自不侔也。九卿之职,唐太仆寺统诸监牧,司农掌仓屯、盐池、司竹、温泉等监。京市,隋与平准署,京师诸苑监并隶司农,唐则两都诸市及常平署并隶太府。左右藏署,隋、唐并隶太府。左掌天下赋调、钱帛,右掌宝货、铜铁、骨角齿毛等。皆其较重要者也。

炀帝分太府置少府,与长秋、国子、将作、都水为五监。唐改长秋监为内侍省,而有军器监,亦五监也。少府监:初置监、少监、丞,后改监、少监曰令、少令,掌百工技巧之政。武德初废之,以所属诸署还隶太府。贞观元年(627年),复置,而诸冶、铸钱、互市等监亦隶焉。互市监:隋时隶四方馆。四方馆者,炀帝所置,以待四方使者。后罢之。有事则置,名隶鸿胪寺。唐以互市监隶少府。可见是时之互市,重在皇室之所求也。

国子,隋初曰寺。置祭酒一人。统国子、太、四门、书、算五学。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寺为学,隶太常。仁寿元年(601年),又罢学。惟立太学一所。炀帝复置曰监。加置司业及丞。唐初曰国子学,隶太常。贞观改监。时分将作为少府,通将作为三监。统国子、太、四门、律、书、算六学。律学隋隶大理。天宝五载(746年),置广文馆,亦隶焉。

将作,隋初为寺,置大匠一人。开皇二十年(600年)为监,以大匠为大监,加置副监。炀帝改曰大匠、少匠,旋复。后又改曰令、少令。武德初,仍称大匠、少匠。后又改曰大监、少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百工等监采伐材木者亦隶焉。

都水,隋初曰台,置使者及丞。有河堤谒者六十人,领掌船局有都水尉二人。及诸津。上津尉一人,丞二人。中津尉丞各一人。下津典作一人,津长四人。开皇三年(583年),废入司农。十三年(593年),复置。仁寿元年(601年),改监。更名使者为监。炀帝复为使者。大业五年(609年),复为监。加置少监。又改为令、少令。统舟楫、河渠二署。皆有令丞。武德初,废都水监为署。贞观六年(632年),复为监。改令曰使者。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不隶将作监。明年,废舟楫署,仍领河渠署。河堤谒者属焉。诸津改尉曰令,皆有丞。

军器监,开元三年(715年)置,有监、丞。唐初有武器监,后废,军器皆出少府左藏署。总弩坊、甲坊二署。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两京武库署属卫尉寺。

秘书省,隋置监、丞各一人。炀帝增置少监一人。后改监、少监为令、少令。武德初,复为监、少监。隋领著作、太史二曹。武德改曰局。后太史或曰监,或曰局,其名亦或曰浑天,或曰浑仪,或曰太史,又或隶秘书或否。天宝元年(742年)以后,不复隶秘书。乾元元年(758年),改其名曰司天台。

隋初,以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为五省。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而取殿内监之名,以为殿内省。置监、少监、丞各一人。唐少监、丞各二人。掌诸供奉。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各置奉御,而以直长贰之。唐因之,而更省名曰殿中。尚乘局,本太仆之职,掌左右六闲。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仗内六闲,亦号六厩,以殿中丞检校仗内闲厩,以中官为内飞龙使。圣历中,置闲厩使,以殿中监承恩遇者为之,分领殿中太仆之事,而专掌舆辇牛马。自是宴游供奉,殿中监皆不与。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以驼、马隶闲厩,尚乘局名存而已。《新书·百官志》。《旧书·职官志》曰:“开元初,以尚乘局隶闲厩使,乃省尚乘,其左右六闲及局官,并隶闲厩使。”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厉民殊甚。参看第八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