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渤海计划(第4/5页)

目前政事堂是大唐的最高权力机关,李庆安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名义上的一切重大行动必须要得到政事堂的批准,这才具有合法化的地位,他所提出将渤海置于大唐直辖范围,改为渤海道,这个方案他也提交给了政事堂。

作为大唐的最高权力机构,不仅要维护大唐的切身利益,但同时也兼顾道义上必须站得住脚,渤海国不像河中地区和吐火罗地区,是从大食的手中夺回,可以直接进行直辖。

但渤海国情况不同,它本身就是大唐的属国,历经几代皇帝册封,已经承认它的自立,而且渤海国也连年进贡,并没有作出有违属国本分之事,因此李庆安提出直接吞掉渤海国的初方案,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个方案在政事内部也经历了激烈的争论,除了张镐和刘晏支持李庆安外,其余相国几乎一致反对,这违反了大唐帝国的基本道义底线。

朝廷的本意并非不想让东北地区回归,恰恰相反,这是大唐立国以来一直便想做的事情,隋、唐两个朝代先后出兵这一地区,就是这种思路的延续,最后因为吐蕃崛起,大唐无暇东顾,才被迫接受了目前这种属国方式。

政事堂要的是一种合符道德的、可以向天下人交代的、光面堂皇的回归,而不是趁人之危的武力占领。

不得已,李庆安又进行了方案修改,将直接吞并改为渐进式的归属,实施驻兵、移民、保留王室但解散朝廷,州县官员由朝廷派遣的三步方案,待条件成熟后,再将渤海国改为渤海道,时间定为五年,这是一个温和性折中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政事堂的基本上接受,最终政事堂将期限从五年改为十年后,方案得以通过。

这样一来,渤海道计划就不再是李庆安的个人思路,而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国家战略,由朝廷来部署实施。

李庆安的野心很大,他所指的渤海道范围不仅仅是渤海国一地,还包括了新罗、契丹、室韦,也就是今天的库页岛以北一直到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在唐朝,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无人区,一旦渤海道正式设立,这将成为大唐继安西道及河中道以后的第三大行政区。

今天李庆安要汇报的,就是渤海战役的最新进展和契丹人的安置。

“……李抱真将军在渤海国大败契丹联军,契丹和奚所在地区也已经清肃完毕,现在一共有二十四万契丹妇孺需要内迁,另外还解救了近四万被掳去了河北各州妇孺,我建议要吸取从前胡人内附的教训,不再给他们土地单独聚居,而是将他们打散后安置到河东及河北各州县,由官府建立户籍,不知各位相国以为如何?”

有了安禄山造反的教训,大唐上下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胡人不再给他们土地聚居,而是要实行内迁而汉胡混居的方案,逐渐将胡人同化,因此李庆安提出这个方案属于合情合理,大家都不反对。

但郭子仪却听出了一点端倪,他徐徐问道:“我听赵王殿下的意思,只有契丹和奚的妇孺,他们男子何在?”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郭尚书应该知道,契丹人是全民皆兵,男子都在渤海国打仗,所以他们的老巢就只有妇孺,当然,如果有战俘的话,那就有男子了。”

政事堂的其他相国对此都不太了解,李庆安说得似乎有道理,全民皆兵嘛!男子自然都去打仗了,但郭子仪心中却很清楚,再是全民皆兵,部落里一定还会有男子,不可能全部去打仗,他也猜到了,一定是李庆安下令在契丹和奚的老巢进行了大屠杀,所以只剩下妇孺。

这时,两人的目光相对,李庆安的微笑中带有一种强势的威压,确切说其实就是一种警告,警告郭子仪不要节外生枝,郭子仪的头慢慢低下了,他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