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泰山郡顽童诸葛亮(第5/6页)

诸葛亮倚着窗抄书,抄的是《大戴礼》,这是父亲给他下的任务,抄不完,难免是一顿重责。他倒不怕被打,就怕父亲禁足,旬月不准他出门,邻里的小伙伴还等着他下河摸鱼呢,还有,那场由他指挥的“楚汉之争”结果如何了,不会因为他被逮走,大家作鸟兽散吧。

抄书抄得索然无味,他其实不喜这种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文章,偏圣贤书都这种况味,为一句古话训诂幽微,旁征博引,甚或分出无数针锋相对的派别。你说古文蝌蚪为正宗,我说今文注解才经典,纷纷扰扰,争了几百年也不见个究竟,可偏偏学馆里奉此为经典,一篇典籍翻来覆去讲解。

为这不解,他常在先生讲学时提出质疑,先生便说他中了歪门邪说的蛊惑,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思,你而今所思所念,皆是乱七八糟的烂污之说,想多了会祸害心智,将来成为祸国殃民的蠹虫。他没被夫子的话吓住,反而更加困惑,在讲学时也偷偷看过邪书,譬如为儒学贬斥为不走正道的刑名家说,他觉得那些说林故事有趣得很,怎么就成了乱七八糟的烂污之说。

他搁了笔,百无聊赖地在案头堆叠的书里翻出父亲的手书,那是父亲抄录的《孟子》。

父亲用的是工整的隶书,字字墨汁淋漓,一笔一画没有苟且偷懒,一丝儿飞白也见不到。自国朝书法大手蔡邕创制八分飞白隶书,天下人风靡效仿,故意用枯墨使枯笔,势要写出那黑白相间的时髦书体来。

可这是父亲不喜的,他很厌弃这种对时新之物趋之若鹜的心态,君子当一以贯之,学这些于国于民毫无益处的奇技淫巧只是徒费精力。

诸葛亮咀嚼起父亲常训诫的“一以贯之”,对此他懵懵懂懂,为什么君子要一以贯之呢,又该对什么一以贯之呢?什么又是君子呢?

窗外微风敲得花草婆娑而动,斑驳光影投在案前,宛若时间轻浅的脚印,有人在门口轻轻咳嗽,他转头一看,原来是四岁的弟弟诸葛均。

“二哥,吃饼。”诸葛均伸出手,手心里是一块捏熟了的麻饼。

诸葛亮摇头:“我抄书呢,不吃饼。”

“那我吃。”诸葛均认真地咬了一口,蹭了进来,凑过来瞧诸葛亮抄的书,也看不懂,说道:“二哥,隔壁的大牛骂我。”

“骂你什么?”

“说我们姓诸葛,就是猪。”

“你等我抄完书,我去骂他,骂死他!”

“现在不能去么?”

诸葛亮无奈道:“我要抄书,若不抄完,父亲要打我。”

“父亲不打你。”

“你怎么知道他不打我。”

诸葛均笑嘻嘻道:“父亲出门了,他打不着你。”

诸葛亮心上像炸开了一朵花:“他出门了?”

“嗯,他和安叔一块走了,娘说父亲要出远门,是去……嗯,去徐州。”诸葛均对自己的这个惊人发现很得意。

父亲出远门这个消息实在是太令人振奋了,诸葛亮激动得想大笑三声,他把笔墨竹简往旁边一推,一把拉住诸葛均的手:“走走,出去玩!”

两兄弟手拉手穿过长廊,诸葛均说要去骂隔壁大牛,诸葛亮记挂着“楚汉之争”,商量的结果是,先去解决了楚汉,再以胜利之师去讨伐大牛。

两人没敢走大门,怕被堵门的司阍拦回去,再告诉继母,若不慎遇见两个孪生姐姐,也难免啰唆,便循着小道往角门而去。

刚走到角门处,却听见扰耳的吵闹声,是家里的仆役和谁在吵嘴,两兄弟本来想躲,偏又生出孩子的好奇心,倒挨近了去看稀奇。

那和仆役吵嘴的是个街面上的乞丐,原来是乞丐在门口蹲踞,被仆役发觉,嫌他污了门庭,要赶他远去,两下里不肯相让,竟吵了起来。

却见那乞丐似已年过六旬,拧成条的灰白头发从后脑勺翻过来,把脸挡了个结实,因身上的衣服烂得不成样子,仿佛只是披着几条破麻缕,上半身几乎裸着,下边也没穿鞋,两只脚磨得起了皴口,约摸是走了很远的路,虽是一身褴褛,肩上却还背着一个大包袱,四四方方,仿佛扛着一面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