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治世用道德,乱世用谋略(第3/6页)

两人又寒暄了一阵,顾氏便起身告退。待得顾氏离去,诸葛玄呆呆地坐了一阵,他伸出手,神经质地一阵抽搐,什么也没摸到,却下意识地从灯台下抽出那封信,没有看,只是握在手里,信简已汗湿了。

他站起来,从里屋的床脚拖出一具竹笥,拨开旋钮,里边整齐地摞着一扎信,他轻轻一翻,像托起了满捧的期望,却因太沉重,又无力地丢开了。

这些信都是他昔年结交的朋友所寄,信里除了倾吐别后离情,有些请他来己处共事,有些想向朝廷举荐。他总是拆了看,看了存,渐渐地竟积攒起厚厚一摞。

他把才收到的这封信放了进去,竹笥关严了,重新推入床脚。

※※※

雨渐渐小了,微风凉薄,几片被雨吹折的落叶躺在湿漉漉的石板地上,被水卸去了筋骨,软绵绵地翻不过身来。

诸葛亮抱着厚厚的一扎书跑过横贯阳都的直道,道路两旁蹲伏着许多陌生的脸,睁着一双双暗灰色的眼睛,像干渴的鱼目。他觉得他们的眼神很可怕,盯着自己仿佛盯着砧板上的熟牛肉,也或者他们并没有故意盯他,只是没有力气活动眼珠,眼神显得呆滞罢了。

这几个月以来,阳都来了很多陌生人,都是从中原逃过来的难民,最远的竟来自三辅,诸葛亮听说徐州各郡都涌入了难民,三辅中原一带战事不断,董卓祸乱刚平,李、郭又起刀兵,能逃的都往东南跑,不能逃的或者饿死家园,或者死于兵燹之中。旬月之间三辅民力几乎凋尽,中原更是残上加残,战火一番番烧过,昔日繁华锦绣的中原地区已是白骨堆砌,人烟罕见,战争已成为这个年代阴魂不散的宿命。

避乱的难民里有小孩,瘦瘦的小脸,干干的胳膊腿脚,像用两片门板夹住了,一身的皮肉全凹在骨头里。诸葛亮觉得他们可怜,他勉强腾出一只手,在腰带里掏了一掏,掏出几枚五铢钱,放在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面前。

那母亲傻愣愣看了他一眼,瘦脱形的脸撮成了尖锥,下巴挪了一下,哆嗦着手在地上摸,指头不停地擦来擦去,好不容易才抓着了钱,惨白的脸上挤出比哭还悲酸的笑,用堵塞的鼻音说:“谢谢,你是好人……”

诸葛亮看不下去了,鼻子酸胀得难受,他猛地扭过头,怕自己再多看一眼,眼泪便要不由分说涌出来。

他迅速地跑过他们,那些苍白的人影飞快地从眼角消失,仿佛一群已死的亡魂。

他跑进了祠堂,老人坐在正堂屋檐下避雨,看见他来了,只是把歪在左边肩膀上的头立起来,然后歪在右边肩膀上。

诸葛亮把书放在老人身前:“我看完了。”

老人轻轻地抚了一抚书,本来被灰尘裹住的书册已被诸葛亮擦得干干净净,断册处还重新穿上了牛皮绳,他许久没有说话,忽然道:“你真看完了?”

诸葛亮一愣,他知道自己瞒不过去,只好诚实回答:“没有,三日太短,我看不完。”他慌忙补充道,“可我全抄了一遍,留在家里慢慢看。”他把右手伸了一下,这段日子天天都在抄书,指头结了厚厚的老茧,还有深深的墨痕。

老人沉默有顷,倏忽展颜:“围棋没白下!”

诸葛亮释然,他小心地说:“我能向您讨教么?”

老人没说能不能,也没有表现出拒绝的意思。

诸葛亮鼓着勇气说:“您借给我的书,皆为法言兵言农言,与学馆先生所教截然不同,我不知老先生为何教?”

老人把歪在肩膀上的头抬起来,耷拉在眼皮上的头发飘去了脑后,露出了他的一双眼睛,暗黄的眼珠子轻轻一转,他古怪地问:“刚才来的路上看见什么了?”

诸葛亮怔了一怔:“路上……有很多流民。”

“他们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