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筚路蓝缕草创基业(第4/7页)

“只怕底下非议多。”徐庶说了一句诚实话。

刘备一摆手:“不用管他们的非议。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徐庶当即便笑了:“主公也成了法家门下高足,孔明功不可没。”

刘备一愣,方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说了一句《商君书》里的名言,他不禁哑然失笑:“孔明借我《商君书》,确是好书,可我琐事太多,至今尚未读完,惭愧。”

“无妨,亮不催着主公还。”诸葛亮半认真半玩笑道。

一席话说得众人皆笑,诸葛亮因问道:“不知主公读到哪一章了?”

刘备想了想:“《赏刑》。”

诸葛亮点点头:“主公尚记得《徕民》一章乎?”

刘备绞尽脑汁回想了半晌,只从那记忆深井里捞上来半桶水:“惭愧,唯有一二模糊印象,不甚清爽。”

“无妨,亮背给主公听。”诸葛亮富有意味地一笑,他轻轻念道:“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刘备有些生疑了,诸葛亮百事皆有准绳,不会平白无故地背书,他也不急着探问缘故,就书论书道:“商君书奥壸,孔明可否开释一二?”

诸葛亮静静笑道:“这说的是商鞅谏议秦孝公广拓土地,以徕三晋之民,务为农耕,蠲免赋税,则不夺一地而三晋之民可尽!”

刘备恍然:“原来是这么个说法,这一手还真是绝,不夺地而尽得其民。若果然奏效,三晋之民皆跑去秦国耕地,三晋民力凋敝,哪里用辛苦征伐,三晋已空耗国力,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诸葛亮欣然赞道:“主公明鉴!”他莞尔一笑,“自古民心为贵,民在天下在,民去天下亡。诸侯皆穷争土地,却不知天下根本在民,无民力支撑,纵然囊括九州四海,仍旧守不住江山!”

徐庶插话道:“秦有地而得三晋之民,倘若无地如何争民?”

诸葛亮轻举三根指头:“一布信,二重赏,三申礼。民趋利而往,无利而去,若行此三者,纵然如今地方偏小,但有民力倚靠,根本撑持,自可倚根本而拓土地,”他缓缓地停了,之后一字一顿地说,“我们可以效法。”

“效法?”刘备终于能肯定了,诸葛亮阐述经典果然暗藏玄机。

诸葛亮点头:“对,如今我们虽寄寓荆州,偶得新野容身之所,然毕竟为他人地盘,兵力财力薄弱,若要募兵以备北方还得经过荆州牧许可,百事难以施展,因之,亮窃以为可以徕民之术为募兵之策!”

刘备渐渐提了精神,他认真地看着诸葛亮,每个字都打入心里最契合的地方。

“募兵有两难:一、我们不可在荆州本地编户中招募,人民户簿皆在荆州属吏手中,我们无权持握;二、贸然扩充兵力会引起襄阳猜忌,稍一不慎,很可能祸及自身!”诸葛亮缓缓道。

“然则,万事无绝死,总可以找到空隙。荆州为南北要冲,数年未逢硝烟,北方人民驱家奔赴以避战火,荆州八郡百姓有十之一二为不著户籍的流民。这些流民不归荆州司衙管束,无籍无编,却又耗费荆州财力养护,很让荆州官属伤脑筋,流民伤损荆州,而我们正可借流民之力。”

刘备有些懂了,但他还想不到具体处事的细节,于是恭敬请教:“怎讲?”

诸葛亮道:“主公可上告荆州牧,称主公愿招募流民耕地,一为安定流民,自耕自养,少耗荆州财力;二以耕养战,万一北方曹操南下,流民也能自保,不致滋生内乱,荆州兵力也可少分力来佑护流民。”

刘备明白了,诸葛亮这是打着安抚流民的幌子践行募兵之实,他犹犹豫豫地说:“这……是欺瞒景升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