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筚路蓝缕草创基业(第5/7页)

未等诸葛亮说话,徐庶先自抚掌道:“好谋略,能得良策当择而行之,何必苛求琐碎道义?但有大义不灭,大节不改,所谓大行不顾细谨,主公毋要摧折良谋而生犹豫之心。”

刘备低头思想好一会儿,轻叹道:“罢了,不得已而为之,只是,既要摆出农耕抚民之貌,又要暗行募兵之实,该如何均衡二者?”

诸葛亮和缓地说:“农耕并非只是貌,可求取荆州荒地招募愿耕地的流民,流民无有生计,只能以贱业为生,如今能得田土养家,必定会欣然前来。俟后,可将这一部分流民归在我们麾下,半日耕半日战,一年农事结束既能充实军粮,还能训练出一支军队,那时襄阳方面若再有质疑,也莫可若何!”

刘备沉吟:“办法倒是好,只是募兵之后,军资则相应增多,去哪里找偌大的财力养兵?”

“借!”诸葛亮轻捷地迸出一个字。

“借?”刘备愕然,“向谁借?”

诸葛亮肯定地点头:“可向荆州豪门借!”

刘备一笑:“他们怎肯借钱给我,这些豪门世家,哪一个不会精打细算,攒下的家产分文不能赊出?他们如何能把一大笔钱放入刘备空空囊中,只怕等一百年,刘玄德也还不起。”

诸葛亮摇了摇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不然,我们以招募流民垦荒名义借贷,岁末所得田赋,一份流民自留,一份充作军需,一份送于贷方,将来还要连本加息偿还,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好事他们怎会轻易放过!”

“若是将来还不起呢?”刘备担心地说。

诸葛亮清湛的目光紧紧盯着刘备:“主公难道永远拘于新野小县?天地偌大,志气偌高,钱财散尽还复来,何愁还不起?”

近乎激将似的反问让刘备的隐忧沉了下去,他决然地一挥手:“好,借就借!”片刻,又疑问道,“可向谁借?”

诸葛亮微凝了神色:“亮也为这事辗转几夜,这钱还不可随便借,思来想去,只有南阳晁家可为选择!”

南阳晁家是荆州朱门大户,门下生意不仅遍布荆襄九郡,还伸入北方腹地,甚至经略边陲,在西北互市上和北方游牧大做边关交易,资财富可敌国,连荆州牧刘表见了晁家人都要礼让三分。

刘备不是不知道晁家,但他一向与这些豪门大族交情很淡,贸然要向人家借钱,既不好开口,又不能强要,他发愁道:“我倒是知道南阳晁门的豪奢名气,可我与晁家从无来往,晁家如何肯借贷于我?”

诸葛亮宽慰地说:“无妨,亮与晁家还有一二分交情,择日亮与主公共登晁府借贷!”

刘备愕然地盯了诸葛亮一眼,奇怪了,他来荆州这么久,凭他多年闯下的名头,和荆襄豪门还无甚深厚情谊,如何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倒能说出“一二分交情”的话?这人身上到底藏了多少他不知道的秘密,竟像是一口埋了无数宝贝的深井,无数次挖掘下去,总是挖出来不一样的东西。

诸葛亮又说道:“再一事,新野城小地弱,且过于偏北,倘若招募流民甚多,此地不易容纳,若曹操大军南下,新野又为第一要冲,亮以为主公可进言刘镇南,拔军迁往樊城,一可得地利,二可避刀锋。”

刘备寻思着:“好,我去和景升兄说。”

徐庶道:“招募流民耕战一事,何时动手为好?”

“亮以为越快越好。”诸葛亮肯定地说。

刘备背着手踱了几步,回身时,果断地说:“明日!”

※※※

屋内光线充足,阳光在家什上闪闪发亮,虽然户外焦金跞石,但因这屋子通风很好,兼之门窗洞开,不时有穿堂风徐徐吹过,减退了空气里的热度,反而有了凉丝丝的惬意。

甘夫人和糜夫人倚屏而坐,笑吟吟地瞧着保姆怀里的孩子,孩子蜷曲在襁褓里,仿佛一团毛茸茸的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