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权倾朝野惹非议,一心为公负家人(第2/7页)

他听见诸葛亮一语道破心事,却不好意思了:“丞相,杜先生讲学虽然难得一听,可朝中事还没做完呢,还是回公门吧。”

诸葛亮安静地一笑:“今日必做之事已完,回去也是闲坐,幼常去去也无妨,不过一二时辰便即返回,误不了。”

马谡不想再推了,殷切的渴望让他难以掩饰激动,他欢喜地说:“那,谢谢丞相!”

诸葛亮笑笑,目光温柔,仿佛在看一个孩子。他就是个孩子吧,三十四岁的马谡在他心里仍然幼嫩,并不是马谡言行稚拙,在丞相府的诸多僚属中,他对马谡最为赏识,很多棘手的事都交给马谡去处理。马谡往往也不负所望,倘若马谡做错了事,他也甚为严厉,决不姑息。

只是,他对马谡总与其他人不一样,马谡于他,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下级僚属,他想要给马谡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怀,他把很多希望很多理想都付诸马谡,希望马谡成为国之栋梁,接受着世人称叹的瞩目。

这仿佛是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也似是长官对有为下吏的信任栽培,这其中掺杂着亲密、抚慰,或者,也有对离逝者的承诺。

轓车停住了,马谡在车里对诸葛亮行了一礼,乐呵呵地跳下了车。

“幼常,”诸葛亮喊住他,“给秦宓带句话,东吴使者不日西入报命,望他作陪。”

“好。”

“再一事,听经的学子太多,盯紧些,别发生踩踏之祸。”

马谡低着头笑了一声,说是放任他去散心,末了还得牵连着公事,他拱拱手,牵过一匹马,策马奔向西面的石室。

轓车没有停,辚辚碾过横在郫江上的江桥,自南门驶入大城。初冬的成都迷蒙着烟水,街巷上的吆喝呼应像锅里煮着的豆粥,咕咕地冒起连续的气泡。

诸葛亮在丞相府下了车,刚走入正堂,正等得心急火燎的修远三步并两步跑向他,把一封信递了过去:“南边来的。”

是赵直写给他的密信,他说自己已暂时稳住了朱褒,但他只能保证拖住两年,两年之后他会撒手不管。他还说,如果两年之内朱褒反叛,请诸葛亮不要把他当常房一般牺牲掉,他也不用诸葛亮派兵去救他,他自己会逃回来。

赵直讨价还价的语气让一件严肃的事变得滑稽,诸葛亮哭笑不得,他把信合起来,郑重地交给修远,吩咐道:“收好。”

他去到书案边,翻了翻如山的公文,没有需要批复的,又想了想,也没有要见的官吏。如果硬要找事,也一定会找出来,他会立即变成停不下来的陀螺,顷刻,丞相府会昏天黑地,一拨拨官吏甩动胳膊,野狼似的扑到他的跟前,一卷卷文书飞向他的案头,像索命的冤魂,拖得他半步不能离开。待所有事情做完,他会丢开捏软了的毛笔,手指已肿得张不开,两条腿又麻又痛,像是残废似的站不起来。这时他真的想要休息了,可新的紧急事仿佛和他作对似的,堂而皇之地在磨得发光的书案上笑逐颜开。

他注定是劳碌命,最后一口气也要喷在文案上,什么才能让他休息呢?只有,死亡吧。

可,他今天想偷个懒。

他侧身走出了堆满了文书的屋子,像丢掉一件沉重的华服般不回头地抛在身后,他想去见见女儿。明明住在一座府邸里,见面的时间却少得可怜,丞相府一分为二,前院是办事公门,后院才是居住区。他在前院埋首案牍,女儿在后院嬉笑,偶尔一次见面也只是匆匆两三句寒暄,经常十天半月音信全无,仿佛是相隔遥远。

他走上虹桥,天冷了,溪里的鱼儿皆隐没不见,几片枯残的荷叶在泛了缥绿的水面迟钝地打旋。滤净了暖意的风忽地荡上来,他不禁举起羽扇护住了肩膀,匆匆地走到了内堂,门首的侍女见着他来了,像蒲柳般弯下腰身,发出的声音低弱得仿佛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