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赵子龙疑兵出斜谷,诸葛亮兴师逼祁山(第2/5页)

周围的将领们既莫名其妙,又以为可笑,堂堂骠骑将军、托孤大臣出奇策平定叛乱后,不清查胁从人等,却有闲暇研究敌人的字。

司马懿眯着眼睛长久地打量着诸葛亮的字,又说道:“字如其人,此人心机深沉,不好对付。”

他把信搁下来,诸葛亮的字儿像蛛网似的在他脑海里荡起了秋千,他便在臆想中勾勒出这个人,聪明、果断、坚贞以及残忍,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点和自己很像,可总有那么一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到底在哪里呢?司马懿不想承认他在诸葛亮的字里看出耿耿忠诚,这种忠诚在他第一次看见诸葛亮痛斥曹魏劝降书时便感受出了。可他觉得太忠诚的人都是蠢材,诸葛亮是那么睿智的一个人,他怎么可以,怎么可以效法凡俗的愚忠!

他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和诸葛亮有交集,也不知道三年后,他和诸葛亮的对决将粉墨登场。那是令历史振奋的热血经历,是百年战乱史上最精彩的一幕,两个天下奇才像星辰般撞击,他们璀璨的芒角辉映着北方的天空。

※※※

诸葛亮把关于司马懿的种种猜测放下了,默思了一阵:“子龙,出斜谷的兵力需要多少?”

赵云思忖:“一万足矣。”

“少了些,我再加给你一万。”

赵云摆摆手:“两万太多,丞相那一路方是主力,我不可喧宾夺主,陇右不好夺,丞相还是留足兵力。”

诸葛亮笑道:“做样子也要做得像,兵力太少,不能引起曹魏重视。子龙不必推让,就这么定了。”

“那,也罢了。”

诸葛亮翻了翻羽扇:“子龙能坚持多久?”

“丞相要我坚持多久?”赵云反问。

“半年。”

赵云没有立即回答,他锁着眉思考了很久:“我尽力吧。”

诸葛亮并不以为赵云的不完满回答有何不妥,他点点头:“好,子龙尽力,亮也尽力。”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赵云振振言道。

诸葛亮紧紧握住羽扇,忽地磕在书案上,低压的声音却沉稳如鼎:“下月初五,可为出兵之日。”

他举起手,重又翻开案上的边报,淡淡地说:“孟达的事……还得告诉李正方。”他抬起头来,目光沉凝,深不可测。

孟达被司马懿斩杀的消息,李严比诸葛亮晚了十天才获悉,更令他沮丧的是,这个消息还是诸葛亮传给他的。

李严把信直摔下去,他不相信是孟达轻敌导致覆败,纵算是轻敌,诸葛亮又为什么按兵不动,除了叵测用心,不可能有别的解释。

一定是诸葛亮假公济私,他当年和孟达结下过梁子,为着这宿怨,便借着司马懿的手除掉孟达,但这只是第一层。还有一层,便是诸葛亮不愿意孟达反水,一旦东三郡与三巴连成一线,便会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那对诸葛亮来说,孟达的反诚只会给李严带来更大的权力屏障,而不是让他获利。

“诸葛亮,你够狠!”李严咬着牙咒道,他跺跺足,望着江州城下汹涌的长江水,胸中积攒的仇恨越发深厚了。

※※※

褒斜道因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有五百余里,由汉中郡治南郑出发,西北至褒中县,逾褒水河谷北行,过石门、三交城、赤崖至褒水源头,出谷为临渭水的郿县,谷口实为汉魏疆域分界。由于两国为敌,这条通行于秦汉时的进出巴蜀要道废弃多年,偶尔有两国商旅在谷口附近悄悄做生意,边关守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做敌国间谍,都一概放任。甚至有魏国将士也冒险和蜀汉商贾谈买卖,以能买入昂贵的蜀锦,转手倒卖给洛阳好尚精致的高门世家,凭中间差价便能赚得几辈子不愁吃穿。曹魏朝廷也知道边关屯兵在做掮客买卖,便是长江沿线的屯兵也常常和江南的东吴开互市,有做得大胆的,把东吴特产的珍珠、海贝、玳瑁统统倒来北方高价出售,朝廷曾下诏申饬过几次,可趋利之风越禁越烈,不久便也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