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下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第7/13页)

刘承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说到这两位小王爷,来历非常有意思。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时刘承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本姓薛,刘继元本姓何。

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是个军营小卒,后来被刘知远看上,做了侄女婿,一步青云而上。薛钊平生好酒,经常大醉,有次喝醉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这时酒也醒了,害怕刘知远和刘崇要拿他开罪,抹了脖子。刘崇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承钧养起来,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姓何的,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老何也死了,刘崇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给刘承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

刘承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刘承钧虽然被困在太原做“孤家寡人”,但并非对柴荣没有想法,刘承钧密使人去金陵和成都,连结孟昶和李璟,做为外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柴荣,所以合纵战略是少不了的。

虽然柴荣曾经大败过父亲,但那是旧历,不算数,刘承钧想给柴荣号号脉。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周军主力南下和李璟争夺淮南,同时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暴死,刘承钧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于北汉天会二年(公元 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见刘承钧偷奸取巧,气不过,派都监李谦博火速去守隰州。李谦博赶在北汉军来之前进入隰州,开始死守。

北汉军杀到城下,开始攻城,不过李谦博善守城,打了几回没得手。杨廷璋觉得北汉军打累了,就派人入城约好李谦博,各带奇兵夜袭北汉军,汉军无备,被周军杀了个痛快,死伤千余,刘承钧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得自叹晦气,收兵回去。

刘崇生前一直被郭威死死压下一头,刘承钧不甘心自己再做柴荣的配角,还想出头。北汉天会三年(公元 959年)五月,柴荣北伐契丹,中途得病,只好罢兵南还。刘承钧这次虽然吃了打,但心下痒痒,在边境上动手动脚,看能不能在臭水沟里摸出来条鱼来。刘承钧运气不好,摸来摸去,结果摸到了李重进这条水蛇,被李重进狠狠的咬了一口,死伤万把弟兄,刘承钧无奈,认命吧。

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承钧大喜,还没笑完呢,又传来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消息。刘承钧楞了:“赵匡胤是哪路好汉?想必不会比柴荣强吧。”

刘承钧继位以后,其实已经得到好多次他自认为的好机会,可一次都没抓住,别说大鱼,一条小虾米也没摸过。不过刘承钧就这点好,愈挫愈勇,韧性很强,这次没摸到,下一次总该能摸到,人生最不缺的就是“下一次”。

机会又来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跟赵匡胤这个子侄辈混江湖。也难怪,李筠当年在唐明宗子秦王李从荣手下做亲卫军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李筠为郭家建立的功劳不逊于赵匡胤,凭什么给你下拜?算哪门子老大?不服!

刘承钧闻讯大喜:“灭宋兴汉,正在此时!”派人带着蜡丸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汉朝称臣,并请刘承钧发兵南下。刘承钧要的就是你这话,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承钧想去请契丹人一起帮忙,刘继忠承李筠之命,不希望契丹人掺和其中。刘承钧觉得两路兵马也够用的,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五月,刘承钧亲领雄兵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