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6/10页)

而在《星球大战》电影中,有一段激烈的宇宙空战镜头,当时已有的摄影技术无法拍摄。这个情节不但要让很多模型太空战机飞来飞去,还要反复穿插从太空战机驾驶舱里看到的外景,导演乔治·卢卡斯当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拍摄设备——数控机械臂,这种设备可以像数控机床一样抓着摄像机或者模型无数次沿着相同的轨迹运动,每次得到一组画面,最后再剪辑到一起,就有了这部经典名片。

虽然数字技术现在已经比比皆是,不过在当时,这个电影片段还是让大部分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快,让苏联最高层更加匪夷所思的新式武器就要从看似已经穷途末路的美帝工业体系中喷涌而出了。

在《星球大战》电影首映的第二年,美军开始装备F-16战机,在以前,虽然美国战斗机的综合性能略高一筹,但苏联战斗机也经常能凭着轻巧灵活在近身缠斗中取得胜利。在越南战争中,这样的空战让美国损失了数以千计的精英飞行员。

但有了芯片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芯片并没有提供一种新能源,但是可以实现人手无法企及的精确控制。F-16有计算机控制的机载飞行操纵系统,每秒钟可以进行200次微控制,菜鸟也可以让飞机作出苏联顶级飞行员望尘莫及的空战动作。

同样的芯片被应用在主战坦克的瞄准镜里,同样可以靠高频率的微控制保证射击平台的稳定。即便在高速行驶中,坦克炮手也可以从瞄准镜里看到毫无抖动的目标图像,从容瞄准射击。海军把芯片应用于雷达,“宙斯盾”级导弹巡洋舰就能同时处理数以千计的目标。

前面说过,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指数增长。一次工业革命则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启一个指数增长的空间。

和以往的两次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美国一下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不光是在武器上,更重要的是在制造业生产设备上,数控机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短时间以内,大批美国人转行去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娱乐业。开启第三次产业革命过程的重量级人物乔布斯就在这时被苹果踢出去搞了电脑动画。苹果公司的此举也许让我们晚了几年买到iPhone,不过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玩具总动员》这样的经典影片。

不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身制造出的物质享受,还是由此衍生的精神愉悦,都和苏联永远没有关系了。因为苏联已经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淘汰出局。不管到底是谁的过错,苏联工业可以获得极高的生产效率,却没有计划出一场工业革命。

用芯片武装起来的美国新一代武器在1991年几乎全数参加了海湾战争。在伊科边境沙漠的战斗中,美军展示了精确制导弹药,展示了装有火控计算机和稳定成像瞄准镜的M-1主战坦克,以及使用全权数字操控系统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用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A-10攻击机主炮。伊拉克军队有数千辆T-72、T-62坦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还让北约的地面部队噤若寒蝉,然而仅仅十年之后,就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打成了一堆废铁。

绝望是种致命伤,就像1840年在镇江城,1860年在八里桥,1895年在刘公岛,没有人能拯救大清帝国一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能拯救苏联了。

历史从未终结

谈到苏联的崩溃没落,经常会让很多中国人有一点沮丧,这倒不是我们对苏联有什么特殊感情,只是我们和苏联一样也是追赶者。

苏联最终败给了美国人发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一个世纪以前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样是从美国兴起。这种巧合为美国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以及最没营养的“制度决定论”充斥于耳。“美国的制度”几乎成了一个带有神性的概念,在正式场合提出一点质疑都需要不少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