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7/10页)

平心而论,美国能够连续两次发动工业革命也确实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同样让美国人不可能再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这几年来欧美陷入经济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欧美无法突破下一次工业革命。

咱们在前面反复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造机器。工业革命的标志总是出现一种全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作为动力来源或者控制部件进行自我复制。

乍看起来,如果某个国家,甚至某个企业在技术上领先,那它似乎就可以永远用最先进的机器造出更先进的机器,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历史事实就是昔日的金牌企业诸如柯达几十年后颓然倒闭,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却输掉了第二次,德国和美国共同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再也没德国什么事了。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数控机床,前面已经聊过,数控技术可以通过每秒几百上千次的微控制实现非常高的加工精度。如果说大家对机床不怎么熟的话,打印机应该都不陌生,现在一台几百块钱的彩色喷墨打印机,都可以一个墨点一个墨点地打印出照片、图纸,准确度远远超过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前面咱们聊到过,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在一起误差就会越积累越大。因而每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忽然间就会有无数种以前想得到,做不到的新机器新产品涌现出来。

更复杂的机器需要更多的零件,比如一辆自行车上有一百多个零件,一辆汽车上有几千个零件,一架客机上有几百万个零件。不管是永久、丰田还是波音,要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自行车、汽车或者飞机,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每一个零件,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整个工业社会就是由很多产业链相互交叉形成的网络。

前面已经探讨过,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美国是最典型的,美军一直在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武器、物资、零配件,就像超市要给每种商品贴上条码。美军也给每种军用零配件定了一个身份证号,叫国家库存代码,这种信息是公开的,虽然不可能查到每一个编码都是些什么东西,不过按照编码规则一查便知美军现在用掉了大约3000万个号码,说明美国的产业链体系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与此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最兴旺的时候,总共也是有3000万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其服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刚刚完成了第三代武器的全面换装,第三代武器里的雷达、探测、火控、操纵、动力控制等等系统里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当时美国的声威如日中天靠的就是这个。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人也迅速把民用计算机以及其他使用芯片的民用电子产品外包给日、韩、中国台湾,后来是中国制造。由此不难看出,美国虽然突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瓶颈,自己却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吃下这么大的产业链体系了。

之后美国不但把装芯片的电子产品生产外包出去,把写软件的工作外包出去,到最后连大部分芯片的生产甚至开发也OEM、ODM外包了,与此同时美国也悄然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去工业化的速度虽然赶不上苏联崩溃,不过用江河日下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还能一边去工业化一边开发出划时代的F-22战机,但是到了21世纪开发第二种四代机F-35时,美国工业已经疲态尽显。一方面F-35项目不断陷入技术故障、进度拖期、预算超支、结构超重之中;另一方面,美国人也把四五家航空制造厂商合并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这两家都参与了F-35的设计,而且还叫上一群欧亚盟友帮忙共同研发,不过拖期、超支、掉链子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