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第5/14页)

《高僧传》法深(竺潜)传中附有竺法蕴,未知是否即法温。吉藏《二谛章》卷上述心无义,亦与上述略同。此宗所持,与庄子同,盖以庄学讲佛学也。此心无宗。

【注】此外《世说新语》云:“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曰:‘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假谲》,《世说新语》卷下之下,页二十八)注云:“旧义者曰:种智有是,而能圆照。然则万累斯尽,谓之空无;常住不变,谓之妙有。而无义者曰:种智之体,豁然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居宗至极,其唯无乎?”(同上)此注所引,未知是否即支愍度心无义原文。《高僧传·竺法汰传》云:“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三五四)法温,支愍度,道恒俱执心无义。安澄云:“高僧中沙门道恒,执心无义,只是资学法温之义,非自意之所立。后支愍度追学前义。”(《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然支愍度道恒年辈俱早于法温。安澄此言有误(说详陈寅恪先生《支愍度学说考》)且就上所引观之,则支愍度道恒之心无义与法温所持,亦不相同。盖法温所持,注重在不空外色。支愍度所持,注重在证明心体之为“豁然太虚”。道恒所持虽未详,然慧远攻之云:“不疾而速,杼柚何为”,似道恒亦注重在证明心“虚而能知,无而能应”。

吉藏续云:

此四师(道安,法深,支遁,法温)即晋世所立矣。爰至宋大庄严寺昙济法师著《七宗论》还述前四,以为四宗第五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山门玄义》第五云:第四于法开著《惑识二谛论》,……以惑所睹为俗,觉时都空为真。”(《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于法开,《高僧传》云:“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卷四,《大藏经》卷五〇页三五〇)兰公为于法兰,《高僧传》卷四有传。此识含宗。

古藏续云:

第六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以来,未始有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玄义》云:第一释道壹,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

《高僧传》谓:“道壹姓陆,吴人。……从汰公受学。……晋隆安中(西历三九七至四〇一年)遇疾而卒,春秋七十有一。”(卷六,《大藏经》卷五〇页三五七)此幻化宗。

吉藏续云:

第七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玄义》云:第七于道邃著《缘会二谛论》云:缘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合为舍,舍无前体,有名无实。故佛告罗陀:坏灭色相无所见。(《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