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第4/14页)

关内为何人,安澄未言及。“望黑色而是白色”一语,亦颇费解。此义大意谓粗色是空,细色不空。粗色所以是空者,以其无定相也。盖仅谓色无定相,不言色性本空。故僧肇谓为:“悟色而不自色,未领色非色也。”安澄云:“但知色非自色,因缘而成。不知色本是空,犹存假有也。”(同上)此即色义中第一家。此宗所持,其详不可知。但就此所说观之,则颇似今科学家对于外物之见解。如所谓元子电子等,细色也;此系不空者。如元子电子等所组成之具体的物,粗色也;此乃是空者。

吉藏续云:

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论。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支道林即支遁。《高僧传》曰: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曰河东林虑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遁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纣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以晋太和元年(西历三六六年)……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卷四,《大藏经》卷五十页三四八至三四九)

安澄云:

《山门玄义》第五卷云:第八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云: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彼意明:色心法空名真,一切不无空色心是俗也。述义云:其制《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斯言矣。何者?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恒寂。然寻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即名为空。不待推寻破坏方空。既言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然不偏言无自性边,故知即同于不真空也。(《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

《高僧传》本传亦称支遁作《即色游玄论》。《世说新语》谓支道林作《即色论》,注云:

支道林集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文学》,《世说新语》卷上之下,《四部丛刊》本,页十九)

此与吉藏所说略同。此谓色之本性即空。不只粗色空,细色亦空。知色之本性即空,则即有色吾亦知其为空,故可即色而游玄矣。《高僧传》本传又称支遁作《圣不辩知论》。安澄所引,“知不自知,虽知恒寂”。似即《圣不辩知论》中所说之义。此即色义中第二家。此与僧肇不真空义同;其《圣不辩知论》与僧肇之《般若无知论》义亦同。

吉藏续云:

第三温法师用心无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意云: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山门玄义》第五云:第一释僧温,著《心无二谛论》云:有,有形也。无,无像也。有形不可无,无像不可有。而经称色无者,但内止其心,不空外色。……《二谛搜玄论》云:晋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也。其制《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也。然则有象不可谓无,无形不可谓无。(当作有)是故有为实有,色为真色。经所谓色为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外色不存余情之内,非无如何?岂谓廓然无形,而为无色乎?(《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