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十月围城(第7/18页)

郓王党的主要攻击目标当然是太子赵桓。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十月,赵桓为赵佶添了嫡长皇孙赵谌。赵佶三十五岁就当上了爷爷,这是帝国几任帝王都没有遇到过的好事,赵佶当然很高兴,出生不久的皇长孙赵谌被封为崇国公、崇德军节度使。不料这一举动却遇到了宰相王黼的义愤,向皇帝进谏说家无二主国无二副,有适子无适孙,现在以皇子的礼节封皇孙,那不就意味着太子就是皇帝了吗?这让刚高兴了一头的赵佶很不爽。不仅如此,王黼还让太子赵桓的宫臣耿南仲去他的府邸(架子够大),让耿南仲给太子捎话,叫赵桓识相点最好主动把赵谌的官辞了,不然大家都有麻烦。

徽宗皇帝后期大兴木土,赵桓一度看不下去了,向父亲谏言说现在财政经费紧张,各种工程恐怕还是少启动为好。

儿子说的不无道理,赵佶只能说老大你说得不错,是该节约节约了。

可赵桓转身刚走,太监杨戬就在赵佶前面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最近言行嚣张,那是因为他的太子家令(总管)杨冯在四处活动,准备让他提前登基。

赵佶大怒,把杨冯抓了起来砍了头。赵桓那番苦口婆心白费不说,还搞得太子身边的人人人自危,支持者越来越少。

宣和元年六月,开封发大水,道士林灵素公然向赵桓发难,到处宣扬说“水自太子而得”,嚣张到甚至“冲太子节,不避”,公然挑战太子的权威。

林灵素如此作为没有受到赵佶的任何处罚,反而是同时上书,为太子鸣不平的李纲却受到严厉处罚,流放外地。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如果换成和平时期,帝国的政治格局没有发生巨变,徽宗朝太子的废黜是早晚的事。

在郓王党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冲击下,赵桓的处境和压力都很大,但直到宣和七年,在君父失宠、权臣压逼的情况下,赵桓依然稳坐在太子的位置上,坚挺了十一年之久,确实算上一个小小的奇迹。

奇迹的诞生主要缘于赵桓本身的性格。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让赵桓养成了谨小慎微百事能忍的性格,堂堂的太子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对国事基本不过问,对郓王帮的挑衅也一忍再忍。赵桓平日里除了在书房里埋头读书,就是在花园里对着鱼池里的鱼儿傻看,典型的书呆子模样。

太子表现如此,他的政敌们倒没什么招了,毕竟嫡长子任东宫是千百年来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太子没犯什么错之前,赵佶还真不能说让老大下课就下课。

在北宋帝国,后宫和太监基本无法干涉朝政,文官政治下的北宋一朝未发生过一起废皇储事件。皇储的地位超级稳定,赵桓得感谢他遇上了好时代。

赵桓逆来顺受优柔寡断的性格,对于他的前半生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他的后半生来说,却是一种灾难。

当然这更是帝国的灾难。

奇迹诞生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时局艰难,大部分人都投靠赵楷,还是有一些人选择了成为太子党,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刻为太子保驾护航,立了不少功。

如梁师成。作为徽宗时代最有权势的两大太监,如果说童贯走的是武生角色的话,梁师成走的却是文青路线。最初他只是翰林书艺局里的一个小太监,受到赵佶的赏识,一来是因为文化水平在墨水不多的太监队伍中显得鹤立鸡群,二来他还有一个很独特却极有争议的身份——苏东坡的私生子。

至于梁太监是否苏东坡的儿子已经无从考证(死无对证),其时苏东坡正在倒霉,认这个爹捞不到什么好处,不过不管好坏,梁师成这个爹是认定了。蔡京上台施行新法,作为旧党人士,苏大胡子的诗文也成了毒草成了禁书。梁师成不服,跑到赵佶那儿申冤,说俺爹犯了啥罪,死后连文章也不准在世间流传,太不尊重文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