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七十九章 最后一战(一)(第2/5页)

只因有此一人,只因有此一人。什么叫国家重臣,国之瑰宝重器,这个时候儿才能咂摸出一点滋味出来。有些资历的老行伍就能回想起咸同年间的那些中兴重臣。当初法国犯于海疆,福建,台湾,还有越南广西同时开战的时候儿。李鸿章在南线挡住了法国陆师,海上却国门大开,左宗棠左公进抵福州,天下顿时大定。那种感觉,差相仿佛就是现在这个味道了。只是现在那些重臣们死的死,倒的倒,李鸿章也不堪一击到了这个份儿上,还是有人出来收拾这河山!而且比这些重臣,来得还要厉害,还要扬眉吐气!

徐一凡,已经不可复制。他已经舒鳞展翼,在这场震动了沉睡已久的民族精魂的战事当中,海东苍龙,已经一飞冲天!

在官场沉浮中的有心人,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在分析,在判断,在观望。大清的架构已经被这场战事所深深撼动了。谁都知道大清得变,但是朝什么地方变,变到什么程度,由谁来主导这场变化,谁也说不清楚。说徐一凡是曹操的言论仍然在街巷当中流传,不过在许多有心人当中,这反而是好事。一个王朝的运数总有终结的时候儿,到了时候,当年再强盛的王朝也是一副天人五衰的模样。更别说现在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时代,出一个曹操,也许正是气运所钟。问题就在于,这个曹操,有没有这个能力,值不值得追随?

当然,这些念头,还沉沉的伏在暗处,只是在积蓄气力,等待时机。而对于辽南当面的诸军来说,这样的念头更淡一些。仗打到现在,是个男人就得有三分血性,徐大帅已经把一切条件都给大家伙儿营造好了,当下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将当面鬼子赶下海去,捞到这个扶危定难的功劳,洗干净当初的耻辱!

这真的是动荡的甲午年最后一战了,谁都看明白了,小鬼子要是在辽南败了个干净,他们最后硬撑的点儿虚火,就彻底玩儿完!

※※※

“大帅!大帅!大帅!”

欢呼声惊天动地,毅军数十个营头绵延在辽南的黑土地上,这个时候儿,马步炮队都拉了出来,军官弁兵,人人肃立,举起手中武器朝天欢呼!

数百骑兵,簇拥着徐一凡疾驰而过,当先的溥仰自然捧着禁卫军的苍龙旗。这些马上汉子,是徐一凡将他的骑兵主力从由岩凤凰城一带调了过来。那里的“义勇骑兵队”已经闹得是如火如荼了,反而没了姜子鸣他们什么事儿。在辽南当面,徐一凡又觉得自己嫡系兵力少了一些,干脆调他们过来坐镇。

四万大军已经沿着田庄台当日败战之地一线展开,攻击已经发动。一线营头已经朝着日军以牛庄为核心的当面阵地开始了试探性攻势。这次禁卫军参谋本部也没用什么奇策,就是马步炮八十多个营队,全面发起攻势,推过去就是了。进展多少不重要,要的是这个声势,将鬼子在当面吸引得越多越好。

这个战术布置瞒不了人,徐一凡和禁卫军那些参谋军官也没打算瞒人。现在征清第二军算是狗入穷巷了,士气也低了下去。他手头握着六万兵马,后路畅通,硬打也打干净了他们。

既然是要全线进攻,那么鼓起士气也是大军统帅必需要做的事情。他这两天就是带着大队骑兵,扬着他那面大旗,风也似的从南到北巡视营头。

每经行一处,这欢呼声都是惊天动地。

“姜师爷,此时风光如何?”

徐一凡骑在马上,得意洋洋的用马鞭遥指人墙也似的毅军营头。

头顶天高云淡,耳旁风声呼啸,眼前是数万效死战士,北京那个朝廷对他所有举动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奏上去一本准一本。穿越以来提心吊胆,兢兢业业两年多的徐一凡,觉得心情最爽的就是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