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8/18页)

炮兵忍泪发炮,在炮弹打出去的时候,都下意识地背过身去。

8月2日,滚龙坡攻占在即。宋希濂特意从龙陵战场回松山观战。

第103师的部队在这一天终于拿下滚龙坡,但一路上已经堆尸如山。

事实上,滚龙坡只是日军的前进阵地,而非主阵地,所以距完全攻占松山还有遥远的距离。

进入8月后,蒋介石已经渐渐转怒,令何应钦直接向侄子何绍周转达其务必快速攻克松山的命令;又电告卫立煌,若松山久攻不下以致于影响大局,军、师、团长以贻误战机领罪。何绍周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最难啃的骨头是松山主峰远征军先后四次攻上但皆无功而返的子高地。这个高地由日军中队长辻义夫大尉率70多人扼守,依托坚固的母堡以及侧击的子堡和四周的隐蔽火力点,先后射杀射伤了500多名远征军士兵。

在8月初的军部会议上,第82师师长王伯勋经部下提醒,进而向何绍周建议:采用坑道爆破的办法炸掉子高地上的日军母堡,也就是挖地道,把炸药塞进日军母堡下面。看上去是创意进攻,本质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8月中旬,在美军顾问团军官斯佩德上校协调下,15吨TNT烈性炸药从加拿大直接运抵保山机场,随后转至松山前线(这种联动协同效率还是很高的)。

这种爆破没任何先例。

为检验效果,最初向王伯勋提议使用坑道爆破法的第82师工兵连连长刘栋臣,奉命选择一处无名小高地(日军称之为绪方山)进行实验。对这次爆破,日本人记载如下:“有一天晚上,早见上等兵站岗时,仿佛听到地面有轻微的响声,于是他就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突然听到了铲子和挖土混在一起的声音,还闻到地下冒上来的火药味,由于绪方山阵地位于一处绝壁之上,看来中国军队已经在下面横着挖洞了,早见上等兵立即向分队长浅井高吉伍长作了汇报,于是全体人员起来悄悄离开了阵地,天亮之前的3点左右,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整个阵地被吹上了天。不过,约30名守备队员却安然无恙。”(太田毅:《松山——全军覆灭战场之证言》)。

这是七攻松山期间的事儿。

只说子高地,爆破前,距远征军第一线150米。

在美国顾问团协助下,经精密计算,推论出:要把日军的母堡整个掀起来,需要3000公斤的炸药。这只是被解决掉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还有更多的类似于工程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怎么保证恰好挖到日军堡垒的正下方?堆积炸药的坑室距地面日军堡垒多少米最佳,既能保证工程作业时不惊动日军,又能保证达到想要的起爆效果?如此等等。

在松山,打到最后,已变成数学和工程学决定一切的战役。

从3日到18日,在荣3团佯攻下,军工兵部队昼夜不停,相继完成120米末端作业和敌前30米坑道作业,在日军母堡下挖建了两个炸药室,塞进了3000公斤炸药。军工兵营排长鲍直才潜入炸药室,小心翼翼地安装和连接信管、电线。为保证爆炸冲击力集中冲向上方,还必须把坑道再坚实地填埋。可以想象,一边跟日军打,一边实施这个工程,其间任何一次疏漏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就在8月14日,保山的卫立煌接到蒋介石一道电令。

蒋介石这份电令是发给全国各战区司令长官的,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也收到。蒋要求各战区司令长官将之下达到师一级部队长那里。内容是通报衡阳第10军血战47天之功绩,要求各战区部队在8月20日早6时,向殉国的第10军将士集体默哀三分钟。

这样就到了8月20日。

早6点,松山一线的远征军将士集体为衡阳第10军战死者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