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国,五张羊皮换崛起(第4/5页)

但认错的秦穆公,却并未修改他原本的东出计划。相反则更加厉兵秣马,坚决要和晋国一争长短,他的苦心在两年后再次遭到打击。公元前626年,秦国再次东出,这次又被晋国打败,这次失败的后果更严重,秦国原本与晋国争霸的资本,在于他们已经威服了西北的蛮族,但这些蛮族本身就是势利眼,眼看着秦国再遭失败,立刻宣布脱离秦国自立,且攻掠秦国的边境。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如果秦国不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击败晋国,局面就将不可收拾,所以原本可以不和晋国打的战斗,现在变得不能不打了。

再次受挫后,秦穆公依然没有怪罪孟明视等人,3个连遭败绩的大将感激涕零,继续认真训练部队,卧薪尝胆。在经过两年精心的准备后,秦国再次发动了东征,这一次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当年遭到灭顶之灾的崤山击败了晋国军队。但晋国的国力依然强大,他们在野战失败后。立刻紧闭边关,转入了全面防守,秦国多次挑战,晋国却不敢应战,虽然打败了晋国,但秦国东出的道路却依然没有打开,在这种局面下,秦穆公干脆见好就收,在崤山祭奠了当年的死难者后,随后班师回朝。这一战的胜利,对于秦国巩固自己西北的霸主地位是很重要的,那些西北势利眼的蛮族们,看到秦国打败了晋国,立刻又一窝蜂地倒向了秦国的一边。

在这一段的历史记录中,似乎百里奚是默默无闻的,其实他的地位相当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秦国的崤山之败,几万秦军战死,全军覆没,以当时各个诸侯国的人口、资源条件,在遭受一场灭顶之灾的大败后,短期内想恢复是很难的。比如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大约有5年的时间未敢北进,而更早的繻葛之战,周桓王仅经过了一战的失败,就将家底全部赔光。而秦穆公在崤山之战后,秦国的军事势力仅仅经过了两年,就全面恢复了,这里面的首功,自然要推百里奚,身为秦国实际上的宰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生产、安抚士族、恢复经济,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兵马支持,也正因如此,秦穆公才能在连续两次遭到大败的局面下,迅速地恢复元气。在秦穆公击败晋国的荣光里,百里奚就是背后的无名英雄。

百里奚对于秦穆公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的战略眼光。

在秦穆公三战晋国以后,秦国面临着怎么走的问题。孟明视在崤山击败晋国后,也曾有秦国大臣建议乘胜追击,继续攻打晋国边城,彻底打通秦国东进的道路,一片狂热下,百里奚却清醒地认定,这是极其不现实的。

不现实的原因,还是秦国的经济实力。这时期的晋国,是中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秦晋交战上,秦国处于明显的弱势,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的秦晋边境上,晋国更占有着地理优势,战略要地都在他们的手中,只要守好边境,紧守不战,秦国就徒唤奈何。而且秦国自身的国民经济条件,在当时也根本不足以支持长期的战争,就在秦穆公三战晋国的后期,因为财政紧张,百里奚本人也不得不带头穿粗布,俭省俸禄,用以支持前线战事的开支。这场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秦国的国家财政储备,很可能会像冰山一样一点点在战争中融化掉。

在这样的局面下,百里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东和西进。所谓东和,就是对东面的晋国,以防守为主,修复双方的友好关系,而秦国的战略重点,则在于扫平西部时叛时降的蛮族部落,这是整个中国版图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从崤山之战以后,秦穆公调转矛头向西,转而打击关中平原西部的戎族部落。百里奚先向秦穆公献策,用美人计招降了西方戎族的重臣要余,然后由要余领路,百里奚亲自统兵,发动了对西方戎族的征服战争。公元前623年,秦军大举西进,战局异常顺利,经过一年的作战,秦国西部的12个戎族国家尽皆归附。秦国的国土从此跨出关中平原,向西抵达了甘肃临洮地区,向北占有了宁夏盐池地区,和河套平原直接接壤。这场西进运动,使秦穆公向西拓地千里,并得到了周天子赏赐的12只金鼓,秦穆公也就因此称为了西部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