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9/13页)

任何一个封建政权,都会通过赋役手段剥削劳动者。但如何把这种剥削与奴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李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要制定出一种既能让统治阶级有利可图,又能让劳动者可以承受,不至于产生反抗的念头。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初步制定出了租庸调法,其中规定:“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自兹之外,不得横有调敛。”武德七年(624年)他又颁布了更为详细的赋役制度。新的赋役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也就是说,如果农民不负担徭役,每天要向国家缴纳三尺绢,如果农民负担徭役超过十五天就可以免调,超过三十天可以租调全免,农民在服徭役期间,全年不超过五十天。

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权中的决定性意义几乎是每个皇帝都懂得的道理,军人出身的李渊自然更加明白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李渊在军事制度上采取府兵制,这是一种职业兵制,创始于西魏时期,经过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们平时在家干农活儿,有战争的时候再出征,府兵将军的任务由“督耕战”到“劝课农桑”,意味着府兵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唐朝的货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伪造的五铢钱泛滥,李渊下令改铸开元通宝,这种钱币大小适中,上面的文字使用八分、篆、隶三种字体,是唐朝的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开元通宝的质量很好,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十分精美,所以深受百姓的喜爱。开元通宝的流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过去的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比较,改变了以重量为货币名的传统,在这之后历朝的钱币都不再用重量命名,而是称为“通宝”、“元宝”。

隋朝灭亡后,李渊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他在京师设置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在州、县及乡也设立学校,由于李渊推崇儒学,所以儒家的经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周易》、《左传》、《礼记》、《尚书》等。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李渊下令花重金购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找人用楷书重新誊写,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购买、誊写前代的书籍,对保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他还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注释在后,分为四十六部,每部下又列了子目七百余个,全书约百万字,所引诗文,都注明了时代,并按照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标明类别。《艺文类聚》和其他类书相比,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把“事”和“文”两条线合并成了一条线,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这样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大量地保存了从汉代到隋代的词章名篇。

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为后来的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显然,如果把唐朝的兴盛都归功于李世民的贞观时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唐高祖李渊所做的一切努力,让唐王朝迈出了走向繁荣富强的第一步。

广纳贤才,海纳百川为己用

一个人就算再有谋略和才能,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助和帮衬,又能发挥多大的光和热呢?因此,各个朝代的皇帝一旦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要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天下江山,巩固自己的统治。李渊设置了一整套完备的官制,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人才都吸纳到自己的朝廷中来,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也能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得到俸禄,这样做既能在统治集团内部建立上下一致、左右和谐的关系,也不容易激化统治集团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