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临死之前的对话(第4/7页)

有了地势差,接下来的第二个词就更容易明白了。如今我们所处地方的水流为什么突然变得平静?我们在大水潭的时候水面为什么波澜不惊?出现气泡以后,水为什么又开始奔流?为什么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水位不断上升?这一切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无论水以多大的落差奔流,只要有东西把下面的出口堵住,就可以让上游恢复平静。这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第二个词,——水坝!

水坝的功能,就是为了拦截江河渠道的水流,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水坝也叫挡水建筑,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改善航运等。如果这是个水坝,那就不用从八阵和机关的角度去想怎么破了,水坝都有泄水机构。只要我弄明白它是哪一种水坝,就能摸出泄水规律把水给泄了。

凭我的经验,这里是重力坝和活动坝的可能性非常大。

重力坝是水坝的老鼻祖了,拱坝和支墩坝是在重力坝出现大约3000年之后才问世的,预应力坝还要再晚大约1500年。所以即使到19世纪,科学家仍只承认重力坝是正统坝型。从建构的历史年代来说,这里应该是重力坝。

活动坝也在坝工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坝的主体部分是活动的,可自动或半自动启闭。不对!刚一想到活动坝,我突然停止了对水坝结构和组成的常规性检索,脑子里瞬间闪过了一个词,这是水坝建筑学上众所周知,无人不晓的词,也是个早在几千年前就震撼了世界水利建筑界的词,更是一个非常有可能与墨家有关的词——灵渠!

灵渠现存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在世界水利建筑学领域一直位居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它建造于秦始皇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整体设计完整精巧,通三江、贯五岭,能翻岭,能爬坡。它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把中原和岭南也连接了起来,与长城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想要尽速征服岭南,但漓江水位高湘江水位低,要使得北水翻坡,北舟逾越,在人类人工开凿运河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那时候没有任何准确的测量仪器,没有开挖机械,没有爆炸火药,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他把任务交由监察御史史禄完成。古往今来,全世界的运河,没有一条像灵渠那样,在那样恶劣条件的下开挖,还能够完美地续航二千余年的。国务院于88年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灵渠的建筑结构中最著名的就是陡门,它是建筑在灵渠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作用类似于船闸,操作相当简便灵活。船闸设置在有些坡度的河段,形似大门,故称陡门。枯水季节灵渠的水位低,不能保证正常航行。史禄为解决枯水季节通航,创制了古朴的堵水装置,竹木堵水。但木做的陡门,不管用多坚硬的木材,也易损坏。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门,悉用石建,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陡门。陡门关闸蓄水,提高水位的精巧设计,也是现代电闸当之无愧的鼻祖。

灵渠上最有名气的枢纽工程是大小天。这是一道“人”字形分水坝,一南一北分叉在海洋河上。北侧一段,靠近通往湘江河道,长约三百八十米。南侧一段,靠近通往漓江的水渠,长约一百二十米。其比例恰好是是三七开十分精确地达到了一种设计感。洪水时可漫过坝顶泄入湘江故道,枯水时使海洋河的全部来水进入南北二渠,保持通航水深。由于它有平衡水量的巧妙作用,故名“天平”。这种分水态势,后来被人称为“三漓七湘”,规律一直保留至今。同时,大小天平“人”字堤在具有三七分流功能的同时,还蕴涵着中国哲学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小天平坝的建造非常独特,大坝迎水面承受河水冲击力较大,采用大块的方块石平铺排列。当年建坝时候,没有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石料之间的连接非常困难。制造者在石块间开凿了一个个燕尾槽,然后用生铁铸造大小与之相符的铁码子,将铁码子打入槽中,石块与石块就连接起来了。这种将木工中打榫的原理用于水利建设上的杰出创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