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大清根基为满州(第2/5页)

但给洪承畴这么大的权力还不是因为当时南方战事崩坏,满州上下人人畏惧两蹶名王的李定国,顺治这才不得不启用洪承畴,从而指望洪承畴能够替他稳定南方,让那些汉军充当炮灰,而不是满州子弟继续丧命在南方吗!

顺治很苦闷,当初他启用洪承畴时,八旗上下就一致反对,是他一力坚持才实施的。洪承畴也没有负他的期望,出兵一年多就平定了湖广和两广。面对颇为强大的大西军控制下的云贵地区,洪承畴主张以守为战,待条件成熟时再大举进攻,同时加紧对大西军主帅的招降,这个方案也是得到了顺治同意和支持的。可是因为南方战事持续几年,导致军费激增,朝廷财政处于全面告急,再加上满洲大兵屡苦远驰,地方官民疲于奔命,故而不仅满州上下对洪承畴不满,便是朝廷里的汉臣也对洪承畴日益不满,就是顺治自己也失去了耐心。

早日统一滇黔,彻底消灭南明,从而让大清真正一统天下,一直是顺治心中最大的心愿。但他毕竟年轻,和当年的崇祯一样,竟然也慢慢失去了耐心,虽然从未对洪承畴有过任何言语指责,但洪承畴还是从旨意中捉摸到天子已经没有耐心,再加上满州上下对自己一直不满,因此很害怕成为袁崇焕第二的洪承畴在去年五月的时候以自己“有罪、无能、老疾”为由,上疏朝廷请求解任。

洪承畴的五省经略可以解任,可据守着云贵天险的大西军以及受其保护之下的永历政权,却非一纸诏书就能解决的。守既不易,攻又难进,万一冒险进攻,损兵折将,这个结局又如何收场?

接到洪承畴自请解任的顺治很是头疼,若是解了洪承畴,谁又能去南方坐镇,替他分忧?洪承畴虽然几年无所寸进,可起码稳住了战线,没让孙可望把湖南、湖北给占了。换个人去,恐怕远远不如洪承畴,万一因此把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再败坏,顺治可是没有后悔药吃的。

真是天祐大清,正当万般无奈的洪承畴打点行装准备返京接受惩处之时,正当顺治坐卧不安头疼要不要换人,又如何应对南方战局之际,却传来了大西军“国主”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的消息,这消息让洪承畴看到了希望,也让顺治看到了希望。君臣的耐心出奇的好,在忐忑不安等待几个月之后,又一个天大好消息传来,孙可望战败归顺!

喜出望外,真是喜出望外!

年迈的洪承畴恢复了精神,雄心勃勃的上奏朝廷可以实施“三路入滇”的战略了,年轻的天子也是雄心勃勃的向着西南派出了大军。但在大军出京的同时,顺治却一道旨意将洪承畴的权力收到了多尼手下,使得正准备在西南大展抱负的洪承畴一下成了无兵无将无调动也无指挥权的粮草转运官。

洪承畴大失所望,他没想到一直对他信重的皇帝在大事有望成功之时却解了他的权力,将他再次闲置。对洪承畴的安排,顺治却没有不安和愧疚,因为他认为既然三路入滇战略可以实施,那么他这天子便要尊祖制削弱对汉官的任用了。当年他启用洪承畴为五省经略为的是利用,现在,这个五省经略已经没了利用价值,他自然不会让灭国首功落在一个汉人手中,哪怕这个汉人对他忠心耿耿,他也时常将“君臣相得”挂在嘴边。

……

骨子里,顺治从来不相信汉人,他虽然清算了多尔衮,可治政上却是一直延续着多尔衮的思路——以汉制汉却不重用汉。

多尔衮摄政期间,提倡以汉制汉,却从来没有重用过汉官,只驱使汉官汉将充当南下灭明的先锋和炮灰,否则也不会出现李成栋、金声恒、王得仁、姜襄等人的反叛了。

李成栋等人的反叛归根结底便是没有得到清廷的重视,没有得到与他们战功对等的爵位和封赏。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洪承畴也不过是挂了内文院学士之类的虚名,只在顺治二年因“剃发令”导致江南局面糜烂时短暂代替多铎坐镇江南处置危局,其后便一直在京中闲置,多尔衮有什么不好解决的便召他来问问,却从未再给予其要职,命其独当一面。如洪承畴这等人物都没有得到多尔衮的重用,况其余汉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