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设计的兴起(第4/42页)

1930年代初期,随着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 1882—1945)总统的“新政”和继之而来的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重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得到缓解,从而把美国与西方世界引入一个空前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新的经济背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阶层,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巨大消费市场。设计之所以发展迅速,与中产阶级市场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这个新市场的需求,企业界全力以赴地发展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新的材料,特别是各种合金材料和塑料,设计师们则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来设计新产品,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个人化用品:1950年代初期的一款电动多点按摩器的广告,该产品曾在当时非常流行的电视剧《我爱露西》(I Love Lucy)中出现过。

洛杉矶布洛克百货公司(Bullock)1940年圣诞季节的化妆品柜台。

1940年代,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Marshall Field & Company)的电梯姑娘们正在进行职业培训。

梅西百货公司的节日橱窗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1904)。

芝加哥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开业前的宣传广告。

设计师威廉·里斯卡兹(William Lescaze)在1933年设计的两款台灯。

消费市场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个性化的个人用品成为新宠,能够表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物品比单纯讲究功能的产品更受追捧,“经久耐用”遭到忽视,而时尚潮流则日显重要。过去只是王公贵族享用得起的一些产品,随着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产量提升、品种增多,平民百姓亦有机会拥有了,消费市场因而得以急剧扩大。

美国汽车巨子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推行的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管理学家佛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装配线的组织和运作之中,更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能量。使得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能向几乎所有社会成员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时代。

急剧增加的大型百货公司,直接为这股消费的浪潮推波助澜,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体验,在同一个地方,有这么多不同品种的商品可供选择;再加上装潢得美轮美奂的购物场所,本身就充满吸引力,消费者们惊喜地将“购物”变成一种流行的消闲活动。城市的中心,也往往成为购物中心。

消费者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他们对于制造业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的指导原则。一方面,工业化批量生产确保了标准化的、便于制造的产品,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最大量地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社会里,除了中产阶级之外,劳工阶级资薪的增长也使他们除了日常开支之外有所盈余,他们在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成为消费者。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时,消费者所购买的除了他们必需的用品之外,还有他们渴望的物品,而这种“渴望”,还会逐步变成“必需”,购买行为甚至不是缘于“需要”而是缘于“想要”了。过去单纯的日用品,经过设计,也被附上了“标志”的意义,变成个人身份、地位、个性的象 征。消费,已经不仅是一个实用性的行为,而且带上了炫耀性的色彩,消费主义成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一种社会文化。人们对于设计风格有了日益明显的要求,这是消费社会形成后的重要特征之一。英语把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的要求称为式样意识(style conscious)。过去的时代重视持续性,而消费社会讲求多变性,在日益增强的式样意识的影响下,流行式样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