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第4/14页)

同样,南朝国子学入仕之途,也几乎为士族权贵独占。西晋时代,国子学只取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兴复国子学,据《宋书·礼志》所载,是“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二千石郡守国相在官品第五,是其身份限制同于西晋。南朝自宋武帝永初中下诏兴学始,君主兴学之诏,大抵皆以“博延胄子”为称。据《南齐书·礼志》,齐高帝建元四年兴学,其入学资格是这样规定的:“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三公已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谘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又齐武帝永明三年复立国学,规定“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又据《梁书·武帝纪》,梁武帝天监七年建国学后,于天监九年明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可令入学”。

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朝国子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贵族子弟。此期国子学生我大略确认了54人,其家世情况,如兰陵萧氏,有萧洽、萧孝俨、萧恺、萧大临、萧大连、萧乾、萧敏孙、萧同、萧文琰9人;琅邪王氏,有王琛、王训、王锡、王佥、王承、王通、王劢、王质8人;济阳考城江氏,有江革、江观、江洪、江蒨4人;东海郯徐氏,有徐勉、徐孝克、徐仪3人;吴兴乌程丘氏,有丘钟孚、丘国宾、丘令楷3人;范阳方城张氏,有张勔、张瓒、张绾3人;颍川长社钟氏,有钟嵘、钟岏2人;河南阳夏褚氏,有褚向、褚翔2人。其余如会稽虞愿、清河东武城崔慧景、济阳考城蔡撙、河内温司马褧、会稽山阴贺玚、济阴冤句卞华、陈郡阳夏谢几卿、会稽山阴孔季恭、琅邪诸葛璩、河东闻喜裴之礼、沛国相刘珏、北地傅岐、汝南安城周弘正、陈郡阳夏袁宪、吴兴武康沈不害、彭城刘孝孙、会稽魏准等等。其中占第一位的是齐、梁皇族兰陵萧氏,占到六分之一;其次仍是一流高门琅邪王氏,其子弟之入国学者也占到了七八分之一。

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是,察举、学校入仕之途,与面向士族权贵的“清途”,有合一的趋势。魏晋时代之秀才,颇有不能获得乡品二品者,任官一般是八品之中郎、郎中。但南朝秀才无一记为曾拜散郎者。(2)此期秀才任官大略可知者考得63人(应举而授官不就者在内),除3人又为齐竟陵王西邸学士,余60人之任官依数量多少列示如表10—2:

表10—2

《隋书·百官志》上记陈制:“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板法曹,虽高半阶,望终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板行参军。此外有扬州主簿、太学博士、王国侍郎、奉朝请、嗣王行参军,并起家官。”宋、齐、梁之情况,与之类似。由上表可见,南朝秀才之主要任官,与此期士族门阀习惯上之起家官,大致相类。可以相信,秀才大抵已经都能获得乡品二品了,所任之官大多为“二品清官”(3)。经秀才之举者,较直接步入清途或可获得更高资望。如张率已为著作佐郎,又应秀才之举,足见秀才确实为时人所重。

至于国子生之任用,更为优越。南朝之国子生,就我之大略考得者,除去又为西邸学士1人,又应察举者4人之外,其经明经策试后所任之官可知者34人,其任官情况依数量排列如表10—3(见下页):

表10—3

可见国子生任用相当优越,任为秘书郎者达15人,占44%。西晋时依《晋令》太学诸生应拜郎中,后来又以署四品吏为惯例,远不能与南朝国子生相比。

孝廉察举与学校明经都采用经术射策,但南朝孝廉却越来越少见到,同时除陈朝以外,学校明经却呈现增长趋势。现将我所考得之宋、齐、梁孝廉与国子生数量,列表对比如下(表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