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阴见多云(第8/15页)

 

就是在这种时刻,里宾特洛甫的撤离命令到了。法肯豪森及顾问团全体成员获知德国政府这一决定后,起初都不愿离华。4月30日,法肯豪森向德政府呈送一份报告,指出他们都是以个人资格受聘于中国政府,聘用合同要到1939年及1940年才期满,现在离华在法律上、经济上都有困难。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也支持法肯豪森代表顾问团提出的意见。

 

但德国方面联日弃华的决心已定。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以希特勒的名义命令陶德曼大使:立即就此问题与中方交涉。

 

一直交涉到6月中旬,蒋介石看见拖不下去了,只得同意大部分德国顾问离华,但要求核心人物法肯豪森作为德国驻华使馆武官留下,并留5至6人处理善后。

 

德国方面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回旋余地,连蒋介石的这个退步要求也完全不同意。

 

6月20日,里宾特洛甫再次强行电令陶德曼,以中断中德外交作为威胁,要求立即撤退包括法肯豪森在内的全体顾问:“本部长亟待留华全体德国顾问凡职务未停者一律立即停止,并尽速离华,必要时虽违反中国政府意旨,亦在所勿恤”,如法肯豪森等人再不愿离华,“即认为公然叛国,国内当即予以取消国籍及没收财产处分。该顾问等毋再犹豫为要。”

 

这已经是勒令回国了。

 

1938年6月24日,德方下令召回驻华大使陶德曼。

 

法肯豪森的使命彻底结束了:不管这个使命中有多少是德国政府赋予他的,有多少是他自己添上去的。他在中国工作了四年多时间,从构筑国防工事到完成军事部署、协助蒋介石在淞沪一带构筑“兴登堡防线”,确实出了不少力帮助中国抗战。直到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还参加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最后才被“勒令率团返国”。

 

回到德国后,法肯豪森也不赞同希特勒的亲日政策,而同情中国的抗日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由于他的威望声名而被希特勒委以军事要职,却一直同贝克将军的反希特勒组织联系。1944年因有参与“七二〇事件”刺杀希特勒的嫌疑,被盖世太保拘捕,关进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法肯豪森帮助过蒋介石“围剿”红军、帮助过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也帮助过德国反抗势力反对希特勒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由于战争期间出任过德国占领区的军事指挥官,被比利时军事法庭宣判有罪,定为战犯。

 

刚刚走出德国集中营的法肯豪森,又走进了盟军的集中营。

 

这也是个集种种矛盾于一身的人。

 

陶德曼比法肯豪森要聪明多了。他在德国驻华大使任上对法肯豪森有过不小支持,而且也没有完成德国政府指令他“调停中日争端”的任务。但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调停失败时,陶德曼巧妙地把责任都推给了别人。回国前在给德国外交部的一份密电中,陶德曼说:“遵照训令,我于今日将日本和谈条件通知了蒋介石,在座的仅有财政部长孔祥熙。蒋介石要我向德国政府表达他对德国政府在这件事上所作的努力的衷心感谢。他又机密地告诉我说,只让德国政府知道: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国政府是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假如同意日本采取的策略,中国政府倾倒了,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但是这就是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

 

蒋介石不仅仅是在用后果吓唬德国人。他告诉德国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这一句,也算他没有白与共产党打了十几年交道。

 

二、残阳如血

 

就在德国总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为蒋介石精心准备那份《应付时局对策》之时,日本正在发生一个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