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开国就很烦恼(第2/4页)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仗,又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极其窝囊,只成就了英勇殉国的“杨家将”。在后代的章回小说、戏曲与评书里,西路军副将杨业,演变成为“杨令公”、“杨继业”,被民间艺术家们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民族若败了一仗,是一定要说上一千年的,不然解不了心头之恨!

太宗赵光义也算是行伍出身,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不可谓不勇。但是很不幸,他在军事战略上遇到了天敌。这个天敌,就是大辽太后萧燕燕。

听“萧燕燕”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位淑女。不错,萧太后的确是出身高贵的女子,系宰相之女。可是她还有另一面,史称她“习知军政”。她和赵光义下了一盘大棋。看得出,她对军事可不是一般的习知,而是堪称战略天才。

萧太后执政后,迅速调整了人事,收拢兵权,重用能人,很快做到了君臣和谐、上下同心,赵光义得到的那个情报,其实早已过时。面对宋军的汹汹来势,萧太后自然有办法对付。

她早看破了宋军摆下的迷魂阵,认定了宋东路军曹彬才是主力,一定要全力以赴干掉,其他两路,派偏师去应付就行了。

这才叫:大战未开,胜负已见!

起初,宋军又是打得漂亮,中、西二路军夺关斩将,势如破竹,连下蔚、寰、朔、应、云诸州,两路大军都达到了战略目的。此外最关键的东路一军,也顺利攻克固安、新城,继而拿下涿州(今属河北),逼到燕京的鼻子底下了。辽各城守将投降的投降、被擒的被擒,辽军士卒被俘的有上万人。

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老天照顾大宋也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萧太后的宠臣、大辽的名将耶律休哥又出场了,战事随之发生逆转!最先处境不妙的是大宋曹彬的东路军,他们一打就打到了涿州,因为进军太顺利,以至粮草不继。在涿州呆了十日,只好又退回雄州等粮草——打了半天,白打了。

宋太宗得报后大怒,认为大敌当前,主力大队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失策之甚也”。立即派使臣赶往军中,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冒进,而是沿着白沟河与宋将米信会合,待中、西两路军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后,再与两军会师北上。

历史的大转折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实际上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并没得到执行。曹彬所部诸将一听说中、西二路连战皆捷,都坐不住了,争相请战。大家说:形势这样大好,我们怎能做落后分子!曹彬作为一路统帅,竟然压服不了众人,只得再次率部北进涿州,粮草不够也顾不得了。

这时候东路宋军的当面之敌,就是大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休哥的队伍人数并不多,他便避免与宋军决战,只是在夜里派轻骑骚扰宋军,白天以精锐部队列阵威吓宋军,搅得宋军精疲力尽。

宋军因为粮食不继,在白沟迟滞了一个月才继续北进。就在拖延的这一个月里,攻辽的黄花菜可说是彻底凉了!一是宋军士气大不如前;时值天气炎热,将士体力消耗大,渴了连水都没得喝,到达涿州时全军已疲乏不堪。二是萧太后亲统援军从幽州赶来,进至涿州以东的驼罗口,夺回了固安,辽军的兵势大大超过宋军。

曹彬见粮草将尽,在涿州根本没法固守,而野战的话又怕被辽军主力合围,便急忙下令,冒雨撤军。

可是萧太后怎么能让你们跑掉?她派出精锐骑兵,在大雨中紧追不舍,终于在岐沟关追上宋军,一股脑的包了饺子。曹彬、米信各率亲随奋力突围而去。抛下那可怜的十万宋军,溃散奔逃,一直被追至拒马河,死伤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