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开国就很烦恼(第4/4页)

辽军进展迅速,边警一夕数至开封,大宋朝廷上下都慌了手脚。这时候的大宋皇帝已是宋真宗赵恒,他一开始嚷嚷着要御驾亲征,率军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与辽军决战,可是事到临头,又两腿发软,犹豫不决。大臣廷议更是说什么的都有,连迁都的建议都提出来了。宋真宗心里发虚,问宰相寇准:“南巡何如?”多亏了寇准是个主战派,力主皇帝必须亲征,他答道:“群臣怯懦无知,今寇己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禁军的头头、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是个硬汉,激励真宗道:“愿陛下急往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难破!”

——大臣都愿以死报国,皇帝还能怕死不去?宋真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答应亲征。

这时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辽军在击败了边境一线的宋军后,兵锋东指,企图拿下瀛州(今河北河间),但是在瀛州碰到了硬茬儿。宋知州李延渥率众坚守城池,辽军昼夜猛攻,可就是拿不下来,在攻战中死了三万余人。辽军无法,只得绕开这个钉子户南下,攻克了祁州(今河北安国)、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一面又频频遣使请和。

到十一月,辽军已进抵黄河之北的澶州城北,打到宋都开封的鼻子底下了。幸得澶州守军拼死抵抗,设伏弩射击辽兵,辽大将萧挞凛,中弩身死,辽军损失惨重,锐气大挫。

而赵宋王朝的皇帝,在此时却露出了胆小鬼的原形。大军出发后,真宗一路胆战心惊,磨磨蹭蹭,等到了澶州,更是丑态百出。澶州是个跨黄河而建的城市,分南北二城。宋真宗到了南城,死也不肯渡过浮桥到北城,寇准力劝皇帝上前线去激励军心,高琼甚至用鞭子驱赶为皇帝抬轿的士兵,这才把真宗逼到了北城。

真宗心里七上八下,登上城楼宣慰众军。宋军看见天子来了,一片欢呼,士气大振。

此时战场的形势极有利于大宋,澶州一带已经集结了几十万宋军主力,与辽军形成对峙。而在辽军身后,绝大部分河北地区仍在宋军手中。辽军却是前景不妙——前有坚城挡道、大河阻隔,后有伺机而动的大宋河北军民,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态势。

这不是眼看要关门打狗了么?辽军不敢久留,只能急着通过和谈来下台阶。

而宋朝方面,在这个绝好的形势下,却放弃了奋力一击的机会,在怕死皇帝的带头下,同意议和。

宋朝的和谈使者曹利用,在临行前向宋真宗请示办法。真宗给了他一个谈判底线:最高可用百万银绢换和平。

寇准听说后,大为愤慨,他偷偷警告曹利用说:“虽有圣旨,你此行许诺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定将斩你!”

曹利用好歹未辱使命,与大辽方面恰好谈成了三十万银绢。回到澶州行宫时,真宗正在用饭,迫不及待让内侍出来问:答应给了人家多少?曹利用觉得不方便说,便以三个指头摁在脸上为意。

内侍回报,宋真宗还以为是三百万,大惊,不禁叫道:“太多!”继而又舒了口气说,“姑且了事,亦可。”后来,曹利用才出面说明:不过三十万而已。

真宗喜出望外,重赏了曹利用。

十二月,宋辽间几经交涉,达成了讲和协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皇帝是哥哥,辽皇帝是弟弟;不过大宋这个哥哥却要每年孝敬给弟弟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此盟之后,两国虽然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但大宋在对外关系上的屈辱史也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