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的东西之争(第6/9页)

“我们要与城共存亡!”吴文熔将一把利刃扎在桌子上,厉声道,“城亡我们亡,城在我们在!我已做出决定,再有人说要出城,先让他尝尝这利刃!”崇纶一再抵制吴文熔的主张,认为只是闭城不出算不上是作战,现在他被吴文熔的强硬态度压了下去,但内心非常不满。吴文熔确有自以为是的一面,尽管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但拿着利刃,强制通过自己的意见,这态度恐怕还是不正确的。不过,若不这么做,武昌城只怕会轻易落入太平军手中。

不知什么原因,太平军解除了对武昌的包围,退出了已占领的汉口和汉阳,退到黄州。据说这是“为了等待援军”。若在武汉三镇等待援军,大概要为伸展得过长的补给线担心吧。不过,武昌清军首脑若弃城逃跑,太平军就会增添信心,也许会继续驻扎在那里。

“我们坚守了武昌,贼军害怕,所以后退了。”吴文熔这么认为。

而崇纶却态度强硬:“因为我们缩在城内不出来,失去了歼敌的机会。贼势已衰,到城外迎击,就可以把贼军击溃,可是我们没有这么做。”他本想逃跑,因为太平军撤退了,所以才说这样的大话。他不光是这么说,还写了奏文,说什么“一味坐守,失去歼敌良机”呈报到北京朝廷。吴文熔由云贵总督调任到此。他曾慨叹国军士气不振,多次弹劾满族武官无能。崇纶这次弹劾他,完全是一种报复。

北京命令他们立即追击。北京不了解战局,北伐军怒涛似的逼近北京,朝廷早已惊慌失措,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想利用南方战局来牵制北伐军。说得极端点,他们希望南方仗打得激烈些,不管输赢。

“我们正在全力建造兵船,很快就会组成水军。在水军建成前作战,显然不利。不能只看当前战局,要有长远眼光。”

曾国藩向北京送去报告,但北京只考虑当前的战局。江忠源因此丧命。

江忠源率楚勇(湖南志愿军)向东而来。太平军退出汉口、汉阳是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六日(阳历十一月六日),这之后不久,江忠源就进入武汉三镇,这就构成了“援救来迟”的罪名。

满族大官儿对汉族实权人物十分嫉妒。江忠源不过一介书生,一年内竟由知县升为巡抚。这种提升在清朝历史上恐怕没有先例。江忠源在朝中没有实力靠山,是蓑衣渡大捷,给江忠源带来史无前例的提升。可是,奇怪的是,按当时常识看,依靠关系的提升可以不遭异议,依靠实力提升反会被人猜忌。江忠源刚刚作为李嘉端的后任,被任命为安徽巡抚,但他因对武汉援救迟缓而受到“降级留任”的处分。当江忠源率领两千士兵,正要从汉口出发时,崇纶却跑来向他提要求:“武昌兵少,把你的兵留一半在这儿吧。”

“您说一半,是一千吗?”

“楚勇只有两千人吗?”

“是的,这两千人还是我苦心征集来的。”

“那就只好请你借给我一千兵了。”崇纶蛮不讲理。

江忠源仰首望着天空,心想: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打发贼!于是他点了点头。他希望尽快打仗,若在此拒绝崇纶的要求,就要拖延几天再出发。他的打算是,把一千兵留在武汉,再派弟弟江忠义去湖南,继续募兵来补充。

江忠源从汉口出发,到六安州时生病了,因此做了短暂的停留。进入临时省会庐州,是在十一月十日(阳历十二月十日)以后。安徽省的省会本来是在安庆,但那里被石达开的太平军占领了。

南京的天父下凡事件,是在江忠源进入庐州后发生的。这时,太平军已从扬州撤出,清朝钦差大臣琦善进入空城扬州。湖广总督吴文熔已进军黄州,崇纶向朝廷弹劾了他,他不得不出击。

“起码要等到水军组成。”曾国藩给吴文熔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