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燃烧的翅膀(第7/9页)

要想在四川境内继续组织起义,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了。熊克武向同盟会总部提议,要求另择一处要地,集中全国革命党人的所有力量,发动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以便毕其功于一役。

事实上,同盟会总部也正在考虑这一问题。

自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的中小规模起义已不算少,仅孙中山亲自领导的就达九次,包括四川这样各省自行策动的起义则不下数十次之多,但是无一能够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经历血和泪的事实,才会有血和泪的体验。大家都对这样的零打碎敲失去了耐心,熊克武的建议,几乎是同盟会内的一致共鸣:与其玩无数多小的,不如赌一次大的。

1910年秋天,各地代表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集会,确定发动广州起义,并由同盟会中的另一位领袖级人物黄兴负责指挥。随后在海内外举行“选锋”,即挑选作为起义先锋的骨干,以便“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

这是真正精英中的精英,加入先锋队的四川籍革命党人,除熊克武之外,还有一个著名人物:炸弹专家喻培伦。

枪弹须从国外高价购买,且运输贮藏非常困难,与之相比,炸弹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同盟会从创立初期开始,就非常看好这一武器。

熊克武在东京时,曾被总部派去学习制造炸弹,不过当时采用的是银制法,即用腐蚀性液体煮化银元,然后制成炸弹。

用银元制炸弹,花销也不小,而且制造过程也异常危险,喻培伦经过研制,尝试用独创的“喻氏法”来替代银制法,终于发明了符合需要的安全炸弹。

在广州期间,在熊克武的协助下,仅花了半个月时间,喻培伦就制造出了三百多颗不同分量的炸弹。

与此同时,他们还近距离侦察到了广州官军的布防情况,其中最薄弱的是水师炮台。

熊克武曾以游览为名,登上水师炮台,发现把守的旗兵根本就不干正事,他们竟然在向游客兜售茶叶,有的还聚赌抽头。

在组织起义方面,熊克武已有相当经验,此情此景让他眼前一亮——如此防守,几乎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到时如果能先夺取炮台,用彼炮转攻彼兵,则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畅。1911年4月8日,黄兴在香港召集会议,确定了起义发动日期,但广州将军孚琦当天被刺杀身亡,打乱了所有既定步骤。

所谓擒贼先擒王,在起义筹备阶段,同盟会就计划刺杀广州要员,但要杀的人并不是孚琦。

要杀,你得杀能干的,广州城一共三个省级大吏,孚琦是最无能的。同盟会紧紧盯住的其实是水师提督李准,这哥们才算得上是革命党人的心腹之患。

可惜阴差阳错,原先派去的刺客临时怯懦,迟迟不动手,换人之后,倒是行刺成功了,不过只除掉了一个窝囊废。

真正的蛇没能打着,却已经把它给惊动了,广州官府明显加强戒备。原先准备在4月13日举行起义,结果只能延期至4月26日。

1911年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了指挥部。

还有三天,起义进入倒计时。

革命党这边摩拳擦掌,官府那边也听到了风声。两广总督张鸣岐将一个巡防营调到城外驻扎,用于随时策应城内,水师提督李准也急调水师回城。

另一方面,同盟会从日本和越南运来的枪械也未到达,一些领导者因此主张继续延期。考虑再三,黄兴点头同意,除留下基干人员外,三百多先锋队员全部撤回香港。

早期的革命党人犹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个个热血沸腾,视死如归。得知起义一拖再拖,眼看着都有夭折的危险,喻培伦当即去找黄兴,对他说:“不能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