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统一之战(第11/12页)

江水湍急,江面上又子弹横飞,有的英国兵就这样被淹死了。“嘉禾”旁边的情景真是比电影里的还好玩,两岸围观民众纷纷呐喊助威,拍掌叫好。尽管英国在列强中的排名早已下降很多,但日不落帝国的架子还在,尤其在亚洲,仍然是一副人五人六的样,哪里吃过这种亏。恼羞成怒之下,两艘英舰护卫着“嘉禾”全部退至江心,悍然使用国际上禁用的燃烧弹对万县城内施以炮击。

川军也有炮,但跟新式洋炮相比,已经落伍太多,所以很少能击中目标,只有“嘉禾”挨了两炮。

英舰只顾放炮放得欢,不留神一颗炮弹落进法国教堂,把钟楼给击毁了。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那法国人又岂是好惹的。停在附近江面上的法国军舰马上卸下炮衣,开过来对着英舰突突就是两炮,不偏不倚地正中英舰船尾。

法国炮并非杨森的破烂货可比,英舰上当即冒出浓烟,拉了一声长哨,乘着黄昏往下游溜走了。

在当天的枪战中,英军遗尸十三具,这尚不包括淹毙和被打死在英轮甲板上的陆战队官兵。中国军队亦伤亡三十余人,一名军官小腿受伤,长筒马靴被子弹打穿了好几个洞。

万县民众的损失较大。在英军的火炮攻击下,很多无辜老百姓被炸死炸伤,民居也被焚毁四百余家,这就是近现代史上的“万县惨案”。

1926年9月10日,杨森就“万县惨案”发出通电,在四川乃至全国掀起了对英示威游行的声潮。

杨森向北洋政府请示方略,北洋政府的意见是继续谈判。谈判桌上,英方还是不肯相让,扬言将加派驻宜昌的五艘军舰来川。

杨森以牙还牙,立即决定在长江两岸设置炮兵阵地,并计划在三峡江面上布放水雷——欺负我没兵舰是吧,试试我的火炮和水雷,看是不是吃素的。

布置完后,杨森当众表示:“英人野蛮成性,竟然能干出炮击万县这样灭绝人道之事,幸好被我击退了。倘若再来川反扑,杨某誓当一个不留,将他们灭个干净,以雪国耻而惩强暴!”

万县的某些胆小士绅,害怕英军再来进攻的话,会造成比“万县惨案”更大的损失,都偷偷跑来请杨森对英人服软。杨森把眼睛一瞪:“我死以后,你们再去讲和好了。”

英方说要加派军舰,不过是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把戏,见杨森动了真格的,甚至有了要拼命的架势,反而撑不住了,只得求助于北洋政府,以便恢复和谈。

1926年9月16日,北洋政府派代表与英方在军舰上举行谈判,达成了赔偿损失以及英方保证约束英舰等几项协议。

协议有了,英国人便想要回被扣船只和英军尸体,杨森却拖着不肯给,一定要英方先赔他的损失(即沉船部分)再说。

杨森粗中有细,协议上说的赔偿,是说“互相赔偿”,也就是英方须赔中方在“万县惨案”中的损失,但反过来,因为两艘英轮被扣,影响了它的生意,中方也得把这笔钱赔给英方。

不是说怕英国人以后会不认账,而是这乃一笔细账,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算。可是当时政局变化太快,明天都不知道是谁当家,如何熬得起。再者,中国人的脾气,向来是激动得快发散得更快,你别看现在示威游行,人人脸红脖子粗,没准几天一过,就没人记得这件事了。

杨森很清楚,如果他现在不拿点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互相赔偿”注定会不了了之(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一直拖到年底,英方拖不下去了,不得不先在暗中把赔偿金付给杨森,才领回轮船和尸体。

英国人理应对杨森切齿痛恨才对,可是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杨森是个勇敢的东方军人,对之又敬又畏。英国海军扬子江舰队司令推度少将一定要见见这个传说中的“杨森将军”,为谋一面,专门请万县的洋牧师牵线,登门进行拜谒。据说还有一位英国高层军官因为仰慕杨森,将他的一只狗取名为“杨森”——不要误会,中西文化不同,老外给狗取人名不是糟践而是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