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4/24页)

稍事休息之后,刘湘便由杨永泰陪同,前去面见蒋介石。

进“宫”之后,刘湘忽然变得笨拙起来,连话都说不清楚了。蒋介石颇为诧异,以为刘湘是奔波劳苦所致,只好让他先下去休息。

下来后,杨永泰笑着对邓汉祥说:“你这位伙计是个刘璋,怎么担得起重任?”

虽是劝谑之词,二人私下又是老友,但邓汉祥听到之后,仍立刻板起脸,正色道:“你不要把人认错了。”

刘湘不过装傻而已,他是害怕蒋介石提出派兵入川,无法当面回绝。蒋介石没有谈成,只得临时安排杨永泰等人与邓汉祥进行磋商。

南京方面开出的价码,是任命刘湘为四川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以下简称剿总),授权打破防区,统一军政,今后川军军费和军火全部由南京政府负责发放。除此之外,四川可独立发行巨额公债,以偿还近年来所积债务,缓和财政困境。

这些都是预期好的,接下来才是最关键最棘手的。

鉴于举国红军都将涌往四川,以四川一省之力来抗衡红军,恐难有把握,因此蒋介石的意思是,拟派十个师的“中央军”从川东和川北两路入川,以协助作战。

邓汉祥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先是客套几句,表示这种布置很周密,接着话锋一转:“不过我们还应特别考虑四川军民的心理。”

邓汉祥开宗明义:“我是贵州人,我深知过去因滇黔及北洋军几次入川,蹂躏地方,四川人对客军的印象历来就很坏。”

此话一说,对面几位马上不乐意了。

“我们是国民革命军,怎么能跟滇军、黔军、北洋军相提并论呢?”

邓汉祥点点头:“中央军固然跟他们不同,但一般川民不会这么看这么想,他们还会认为你们是客军。”

邓汉祥又说:“四川全省军队尚有五十万,不难和红军一拼,如果因为这十个师入川,而使五十万川军生出主客利害不同的心理,反而不肯努力作战,刘甫澄(刘湘)个人纵然肯负责,亦恐无济于事。”

杨永泰等人都听出来了,不就是不想让“中央军”入川吗,还找出这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双方各为其主,免不了又是一场口舌之争。

邓汉祥回去跟刘湘一汇报,刘湘便在第二轮会谈时拿出了杀手锏:“中央军”一定要入川,我就不当这个“剿总”了!

几番往返,蒋介石摸到了刘湘的底线,便打消了派兵入川之意,另外建立“委员长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进驻四川。

在性质上,参谋团属于“行营”派出的临时性幕僚机构,并不具备统辖军事和民政的权力,参谋团主任又是刘湘的速成同学贺国光,这些都让刘湘难以回绝,当下就点头应允了下来。

1934年12月8日,刘湘谒蒋辞行,搭轮回川,贺国光随行身边。

刚刚回到重庆,刘湘就得知,长征的中央红军已从湖南分三路进入贵州,他立刻意识到,中央红军一定会北上四川,与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这就意味着,川军将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处境,在与贺国光等人商量后,刘湘决定采取“北守南攻”的策略,即在川北取守势,通过修筑防御工事和堡垒群,来阻止红四方面军南下,而在长江以南,则取攻势,沿着中央红军可能的入川路线发起攻击。

知道中央红军必入四川,然而川黔边境这么长,究竟从哪个方向进来,谁也搞不清。加上中央红军里还有刘湘的熟人,比如朱德、刘伯承,此二人皆为四川土生土长出来的宿将,又长期在这一带鏖战,对本地地形和川军特点都了然于胸,这就使谜底变得更加难解了。

刘湘与贺国光一起绞尽脑汁,该想到的都想了,一共替中央红军设计了五条入川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