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6/24页)

潘文华加强防御后,红军往北受阻,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北守南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消灭从后追击的郭勋祺。

就在郭勋祺捡到油印文件的前一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通报全军:“吸引敌人(郭勋祺部)于土城之东,准备会合三、五军团共同歼敌。”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复出后指挥的第一仗,对打好这一仗,从他本人到整个中央红军高层都相当重视也极有信心。

1月27日这一天,毛泽东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到土城后山再次观察了战场地形,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则对部下说:“你们准备啊,准备接待俘虏”。

一张小小的油印文件,把郭勋祺从覆灭边缘拉了回来,否则他就是“张辉瓒第二”了。郭勋祺惊出一头冷汗,他找了几个当地人,结合地图,对土城附近的地形重新作了一番研究。

风筝坝距离土城仅十五公里,一出坝就是关子门大山,翻过大山,便是深谷。这座深谷长达五公里,四周都是犬牙交错的各种小山头,只有中间一条可供单人行进的小道。从捡获的文件上看,此处山谷也正是红军要施行三面夹击的预设阵地。

郭勋祺询问当地人,得知关子门其实是绕远了,如果直走,应为狮子岭大山。

狮子岭距土城仅十二公里,就是说比关子门要近三公里,但来往行人都甘愿多走三公里,而不翻狮子岭。原因是狮子岭山如其名,此地形势险峻,杂草丛生,常有毒蛇猛兽出没,而且无路可通。

一查地图,上面确实只标示了关子门这一条路。

眼前不是“鬼门关”,就是“狮子国”,似乎横竖都过不去,郭勋祺颇不甘心,便问当地人:难道就从来没有人翻过狮子岭?

回答说,也有,不过不是行人,而是那些打柴割草的。

郭勋祺眼前一亮:“如果有打柴割草的人来往,部队当然就可以攀登上去。”

他随即抽出一营翻越狮子岭,直插通往土城的道路,同时派兵增援关子门方向的前卫团。

前卫团沿途都没发现红军,还以为红军早就逃得没影了,等到郭勋祺的传令兵赶到,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赶紧遵令先占据山谷内的有利地形。

伏击不成,毛泽东转而组织三、五两军团,向控制着猫猫岩、青杠坡、凤凰嘴等高地的川军发起进攻。

红三军团以彭德怀彭大将军领衔,红五军团号称“铁后卫”,都是中央红军响当当的主力,即便不预先设伏,打一个团也没问题。

一开始川军的前卫团确实摇摇欲坠,但在郭勋祺派出近一个团的援兵后,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郭勋祺旅属于刘湘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此前一直在成都担任警备。该旅不仅兵员比普通旅多,而且武器较好,配有轻重迫击炮和机关枪,出发前,每个士兵携带子弹都超过一百五十发。

中央红军此时的兵员数量和战斗力则远不如江西时期,军团论编制应为一个军,但长征时,红三军团只剩下四个团,红五军团三个团,每人只能配发二十发子弹,战斗打响后,又处于仰攻状态,歼灭战变成了攻坚战,作战之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向三个高地发起的进攻均未能成功,毛泽东等红军高层都十分意外。

感到格外庆幸的是郭勋祺。

趁着傍晚双方休战的间歇,他来到关子门,亲眼见识了山谷中那条单人小道,小道仅一米多宽,骡马不能并行,比想象中还要狭窄,周围除了陡峻高山,就是悬崖深谷。

郭勋祺长叹一声:“此处真是天险,我们幸而拾得红军的计划,未走小道,天险也各占一半,不然真要全军覆没了。”

未能如愿歼灭郭勋祺,使毛泽东对尾追川军的数量和实力产生了怀疑,遂要求军委二局尽快侦听和破译川军的无线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