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四章 袁崇焕之死(第7/8页)

崇祯想,这好办啊!让袁崇焕写就是了,袁崇焕也不能不写,除非他不想活命。当然,架子肯定是要摆的,不摆架子失去了谈判的资本。

没办法,崇祯只好让内阁大学士和朝中九卿轮流去狱中说服袁崇焕,这些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袁崇焕就是不写,看在这么多人锲而不舍的面子上,终于给出个理由:“皇上如果有诏书,让我写信,我当然会写。再说,祖大寿之所以听我命令,因为我是督师,现在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也没用。”

袁崇焕的意思很明白,皇上你把我放了,官复原职,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这样一来,皇上的脸还往哪儿搁。为了脸,崇祯坚决不低头,不肯下旨,只是派太监和大臣对袁崇焕进行思想轰炸。最后,还是老谋深算的余大成把袁崇焕搞定了,他对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功劳,天下人都知道。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们还是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国家大局”四个字是很容易打动袁崇焕的,袁崇焕终于为国低头,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祖大寿收到袁崇焕的信,大哭,哭完之后立刻带兵回北京。

十二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休息得差不多了,考虑到袁崇焕已经下狱,决定集中所有兵力,狂攻永定门。满桂在城下带着四万兵马,和皇太极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结果是满桂战死,明军伤亡惨重,但守住了城门,打退了敌人,而且让敌人损失很大。皇太极只好再次撤退,驻守在遵化附近,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此时,崇祯为他的刚愎自用付出了代价,各地勤王的军队超过二十万,但大家都不敢随便出战。袁崇焕下狱之后,各地兵马人心涣散,大家都搞不懂这个喜怒无常的皇帝。打赢了是死,打输了也是死,只有按兵不动最安全了。

袁崇焕入狱后,关外的将士们纷纷到总督孙承宗的衙门前大哭,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袁崇焕出狱。孙承宗是袁崇焕的恩师,他当然不希望袁崇焕死,所以他一面安抚祖大寿放心打仗,立功后为袁崇焕赎罪,一面上书崇祯,请求从轻发落,让袁崇焕的部将赎罪。崇祯选择了沉默,怪不得有人说崇祯的领导做出了水平,确实很有水平。

有一个叫程本直的老百姓,非常钦佩袁崇焕,曾经求见他三次没见到,后来总算见到了袁崇焕,投到了他门下。袁崇焕被捕后,程本直愤愤不平,给皇帝写了一封火气很大的信,最后表示自己愿意为袁崇焕死。崇祯也是个牛脾气,你想死,我就成全你,最后把他给处决了。

主张杀掉袁崇焕的两个最强硬的人是首辅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当然朝中希望杀袁崇焕的大有人在,加上崇祯本来就对袁崇焕比较反感。所以,袁崇焕的罪名最终定了下来:谋逆。兵部尚书梁廷栋极力主张灭袁崇焕三族,后来因为余大成出面才避免了。

余大成半威吓半开导地对梁廷栋说:“袁崇焕其实并没有罪,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是金兵围城,皇上愤怒,需要发泄一下而已。跟你说吧,我在兵部做郎中,已经换了六位尚书,没有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现在做兵部尚书,如果有天金兵又打过来了呢?你今天灭袁崇焕三族,等于是开了一个先例,以后如果有问题,你得考虑考虑自己三族啊!”

事实证明余大成是很有预见力的,果然后来梁廷栋畏罪自杀。

梁廷栋一听,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后和温体仁商议后,决定给袁崇焕定罪为凌迟,家人充军,母亲家和妻子家的人就不牵连了。

袁崇焕是很悲剧的,刽子手还没动手,老百姓就扑过去咬他。北京的老百姓被皇太极抢掠一番,满心都是悲愤,大家认为是袁崇焕把八旗军引了过来。这就是一代英雄袁崇焕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