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第8/10页)

这些人的表现,别说比不过加藤安政、黑田父子,就连加藤清正的仇敌小西行长都比他们积极。

日本人如此脓包,最后还是打赢了蔚山之战,那岂不是说明军的指挥官更加无能么?

未必。

明军的总指挥官杨镐不蠢,他虽非天才,用兵水准起码也在平均水准以上。在南原失守以后,杨镐单骑入汉城,着手部署防线,制止朝鲜君臣和麻贵的逃跑主义,最终力挽狂澜,很有名将风范。

而这位强将手下,也没有弱兵。明军这一次进攻蔚山,摆赛、杨登山、茅国器、陈寅、杨万金、陈愚闻、吴惟忠、李芳春、祖承训、解生等中层指挥官,均在自己的战线上打得有声有色。

名将、强兵,再加上对手屡屡犯错。可以说,在蔚山之战里,杨镐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便可以奠定胜局。

但结局却是令人失望的。

因为杨镐的问题,不在于才能,而在于私心。

其实对于大明统帅来说,私心并不是个致命的品质。李如松也有私心,宋应昌也有私心,他们在第一次援朝的时候,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利益闹得天翻地覆。

关键在于,你得分出轻重缓急。

李如松默许辽东军抢过功不假,但攻打平壤的时候,他毫不含糊地倚重南兵,一直到大势已定,才开始搞小动作;宋应昌虽是南兵的总代表,在朝廷也打过不少李如松的小报告,可对于辽东军也从无粮饷克扣之举。

他们知道,有一种东西比私利更重要,那就是大局。

这一点,杨镐显然不懂。他的私心,完全凌驾于大局之上。

他有扶植李如梅的私心,所以宁愿让茅国器打到一半撤下来,放弃了最好的夺城时机。

他有生俘加藤清正的私心,所以拒绝吴惟忠围三阙一的建议,平白让明军在岛山城下冻的瑟瑟发抖,坐失战斗力。

他有和谈的私心,所以不肯调整部署,让明军白白浪费一天的宝贵时光。

等到日军援军杀到了,他既不避战,也不围城打援,反而为了自己面子继续强攻岛山。

到了最后,他为了让自己活命,连五万大军都不顾了,自顾逃回了庆州,以致大军崩盘。比起李如松在碧蹄馆主帅亲自殿后的表现,他实在是太不合格了。

杨镐在蔚山的表现,其实是他后来在萨尔浒的一次预演。大明的国运,居然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其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双方的伤亡情况。

日方的伤亡,主要集中在岛山城内。当时清正的第一军团分成了两部分,三分之一跟随他在西生浦,三分之二留在了蔚山。再加上锅岛、太田两部兵力,守城兵力大约是在八千到一万左右。

战后岛山城还剩下多少人,这个没有直接的数字。但从这一战结束以后,加藤清正的第一军团再也没参加过任何大的战事。等到麻贵大军再临蔚山的时候,清正毫无战意,很快便撤离到釜山,匆匆上船回国。

第一军团是战斗力最强大的军团之一,本该留在最后掩护,日军高层居然先安排他们先撤往国内,只能说明一点:一军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从一些战场细节上统计。明军攻打浮鸥亭、太和江寨等处时歼灭五百;摆赛、杨登山所部又歼灭五百,茅国器进攻时歼灭六百,再加上在江面消灭、随后几天攻城和与朝鲜人俘获的日军,差不多有两千人。注意,这两千人是明军正面消灭的人数。根据随军僧侣日记来判断,在城中活活渴死、饿死、冻毙的日军士兵,也至少有三千人左右。

所以我推测是役日军在岛山之战中的直接伤亡人数,当在四千到五千,损失过半。而残存的另外一半士兵,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可以不计入战力了。也只有这样的窘境,才能迫使加藤清正低下头颅,破天荒地向明军请求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