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第9/10页)

那么明军的伤亡情况呢?

《象村集卷》里说明军阵亡一千三四百人,伤者数千。《再造藩邦志》里的数字差不多,明军伤亡一千四百人,伤三千余人。当时参与了整个战役的朝鲜接伴使李德悦说,明军损失“或云三千,或云四千”。而明史里记载的数字,却大的多,说是两万。另外还有许多零星的朝鲜和明军报告,所提的数字不超过这个范围。

这些伤亡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部分:一是茅国器的南兵在二十五日攻城的伤亡,按照朝方记录,大约为七百人;二是正月初四最后攻城中陈愚闻、杨万金部,他们的损失,是在五百人;三是吴惟忠、祖承训断后被围攻造成的伤亡;四,卢继忠在西江口遭遇的伤亡,两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首先可以确定,明史中的“两万”之数,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下子伤亡过半,这仗以后不用打了,杨镐肯定直接掉脑袋。这个数字是出自于丁应泰的诬告,关于这件事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说说。

大明朝廷对于蔚山之战的惨败特别愤怒,很快就派遣了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前往朝鲜进行查勘,还特别交代,要查验的是“军额存亡”。徐观澜经过调查,回报朝廷称“四营阵亡兵数且近两千。”这是个不完全统计,在朝廷引发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估少了。但争论来争论去,无法证明他是错的。

朝鲜方面有记录表明,除了先期逃入庆州的明军部队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大明溃兵三五成群,在附近的村镇里抢掠,局面极度混乱。所以我认为徐观澜的调查数字大体正确,但明军的实际损失比他统计的数字要高一些。

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军将领在蔚山前后的兵力情况。

在蔚山之战后,明军与日军又经历了数起小冲突,然后在万历二十六年的九月,明军再次发动了对日军的进攻。这一次明军是四路进攻,总兵力高达九万。

这九万人里,包括了董一元、刘綎、陈璘等后来的援军和原守明军两部分。朝鲜人对此有一份详细的出兵名单,只要减掉这些后援明军,再减掉那些小冲突中损失的明军,剩下的数字,基本就可以等同于蔚山之战后明军的总数。

这一份名单很长,比较起来很繁琐,这里过程便不赘叙。这些数字在个、十、百的数量级上很难做到特别准确,但在千与万这个量级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总之,比较的结果是,明军数量没有显著减少,前后差额不会超过三千。

再观察参加蔚山之战的部分明军将领在九月份的统兵数字,就会有个直观印象。

吴惟忠四千人、茅国器三千人、李芳春两千人、陈寅三千人、颇贵三千人、解生两千人,总体来说兵力跟蔚山之战前差不多。虽然这里有部分是补充的新兵,但数量不会很多,因为入朝明军都有将领统属,这些将领的分布都是有案可查的,不可能完全补充到老部队里去。

换句话说,这些将领的部队建制尚在,虽有损伤,但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他们都是一直奋战在蔚山一线,因此可以代表明军的平均伤亡比例,不算高,最多百分之十到十五。

作为反证,我们可以再考察一下卢继忠所部的情况。蔚山之战中,他的两千人在西江口遭遇了日军偷袭,毫无准备,部队被打散,他仅以身免。这是整个蔚山之战中明军伤亡最为惨重的部队。

然后到了三月份,邢玠、李如梅返回辽东时,卢继忠也一齐回国了。

邢玠回国,是要去整顿后援;李如梅回国,是因为回辽东办事。为什么卢继忠也被调走了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的所属部队已经成建制地覆灭了。吴、茅等人和卢代表了蔚山之战后明军将领的两种结局:如果你的部队主力尚在,那么朝廷为你补充人马;如果你的部队已经打光了,与其补充新兵,不如换别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