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5页)

像李纲这样的人,说起来是既适合从政,又不适合从政。说他适合从政,是因为他确有忧国忧民的品质及相当的行政能力;说他不适合从政,则是因为他太不擅长玩官场游戏。在任何一个朝代,从政者如果仅有出众的才干,而没有纯熟的马屁技巧,以及与上下左右狼狈为奸的关系和手段,总是难以官运亨通。而这些恰恰是李纲的弱项。所以说,李纲的秉性与他的抱负,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其结果便是既成就了他一生中的片刻辉煌,也注定了他终难尽遂夙愿。

塞北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面对这百年未遇的严重危机,汴京城里的每个人都大为惶然,都不能不考虑自己应当如何应对。许多百姓已经纷纷拉家带口投奔他乡,一些官员也在做着随时逃离京城的准备。有的官员甚至不待上司批准,就已带着家眷擅自弃官而去。

李纲这些天来也考虑了许多,不过他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全身自保,如何寻找借口离开汴京。他的家眷不在汴京,随便找个什么理由脱身而去是比较方便的,但他压根没动这个念头。他这个人在内心里是多少有点自负的,越是在众人惶然之时,他越是产生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的支配下,他的思考便只集中到了一个焦点上,那便是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挽狂澜于既倒。

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李纲逐渐理出了一条思路,产生了劝谏赵佶禅位的构想。

这个构想最初闪现出来时,李纲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如何能做此大逆不道罪可诛族之想?但当他继续考虑下去,却越想越觉得,无论从对内凝聚民心的角度,还是从对外破除金军进兵借口的角度,这个措施都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如其不然,便有一系列的问题卡在那里无法解决。由是,他渐渐坚定了劝谏赵佶禅位之念。

李纲心情一冲动,就要提笔写奏章。但当他研好墨铺开纸后,又犹豫起来。请求皇帝禅位,这事毕竟太大,此举妥当与否,最好还是先找个人商议一下。找谁商议呢?他在官场中的交际圈子不大,能谈得来的朋友屈指可数。而在这为数不多的友人中,给事中吴敏算是与其关系较近的一个,平日里两个人的政见也较为相投。于是在这天夜里,李纲便悄悄地造访了吴宅。

吴敏一看李纲那神情,便知这位老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即将其请进书房,屏退用人,开门见山地问道,伯纪兄是为时局而来吧?李纲肃然点头道正是。然后也不多绕圈子,就坦率地将其所思和盘托出。

果然不出所料,吴敏也认为,目下赵佶已民心尽失,不再具有四方威服的号召力,指望以其之天威唤起国民的抗金斗志是不可能的。而且在金人的战书伐表中,赵佶失德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进兵理由。因此就目前形势而言,赵佶禅位已是势在必行。吴敏告诉李纲,其实在前几日的一次单独奏对中,他已经以解梦的方式,向皇上暗示了这一点。

“噢?那么皇上的意思呢?”李纲关注地问。

“皇上倒也不无此意。皇上明白,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这个朝廷他再勉强支撑下去也难。昨日皇上诏命太子出任开封牧,并赐予太子排方玉带,就表明皇上已有这个意思。但是——”吴敏呷了一口茶,用手指轻弹了两下桌面,“皇上能不能真正下这个决心,还不好说。皇位可不像一个什么寻常物件,说送人就送人了。欲使皇上快刀斩乱麻,恐怕是还得有大臣促上一促。”

“有大臣提出此议吗?”

“你看那些人当中,谁有这个胆子?此言一出,皇上接受便罢。若是不接受,那可就轻则丢官,重则连脑袋都保不住了。我也是只能暗示一下,点到为止。再深一点的话,也是不便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