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霉的幸运儿(第9/21页)

西魏的太学,虽是国家的最高学堂,但由于元修当年是仓皇西奔,连干粮都没带足(不开玩笑,这是真事,后来元修走半道断了粮,有个叫王思村的乡民拿出了馒头、麦饭和茶水来招待他,元修都激动的什么一样,免了此人十年赋税呢),更遑论典籍,而领导人则刚脱离文盲,因此,其学术水准也就可以想见。

杨坚入太学,当然学不到什么子曰诗云的正规学问,其性质,跟如今很多公司大老板上MBA课程倒是颇有类似。其实,对于这些久经沙场的商业巨子而言,MBA课程真能教给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真正看重的,不是书,而是人——跟他们一起上课的这帮同学,将来很可能就是他们潜在的商业伙伴。太学也类似,因为,能在这里上课的,都是贵族子弟,于杨坚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13年的佛寺生活,杨坚的心智比之一般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他深沉严肃,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以至于他的同学看到他时,都不禁肃然起敬。对杨坚的太学生涯,《隋书》只用了八个字就做了概括——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就算是最亲密的人,也不敢对他态度轻狂)。

这是一段很好的经历,因为在一帮贵族子弟面前,13岁的杨坚,很早就展现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领袖范儿。

14岁,杨坚正式开始政治生涯,他被京兆尹(即长安市市长)薛善看中,提拔为功曹(相当于秘书,这应该是个虚职,算是官二代步入政坛的起手式)。

15岁,由于杨忠平定江陵的功勋,杨坚被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封为纪县公;16岁,杨坚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这些职位当然多是虚衔,但是,开府仪同三司(宰相级),已经是西魏帝国最高的勋位,可以说,杨坚刚入政坛,就处于一个高得吓人的位置。

杨坚年纪轻轻就到如此地位,只能说是“老子种树,儿子乘凉”了。

彼时的杨忠,在度过了人生最颠沛的岁月后,苦尽甘来,正在到达其政治生涯的顶点,他如今已经名列西魏十二大将军,成为了西魏的核心统治成员。

公元542年,在邙山之战前后,在跟东魏较量了多次之后,意识到实力差距的宇文泰,着手进行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创设“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为农民,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而到了战时,则操起武器上战场。这个制度,是宇文泰为了解决西魏跟东魏较量中集中体现的两个弱点——一、国穷;二、人少。

最初的时候,宇文泰的“府兵”来源,是流入关中的六镇子弟和本在关中的鲜卑诸部,总的来说,是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军队。然而,邙山一战,第一天西魏就损失了三万人,可以说,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府兵”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战后,为了继续跟东魏抗衡,宇文泰吸收了大量的陇右强豪的地方部队,以鲜卑为主体的“府兵”,逐渐变成胡汉混杂,乃至胡汉一体。

这个改革对于西魏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西魏跟关中地方势力融合的开始,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历史性融合的关键阶段,跟东魏依然靠鲜卑人打天下,依然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已非同日而语。

8年后,也就是公元550年,宇文泰的府兵制正式成型,基本的组织构建,最上层乃是八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是当家老大,而元欣这个北魏宗室则是挂名傀儡,因此,真正意义上统领军队的有六柱国,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崇。

六柱国手下,每人有两位大将军,所谓十二大将军,分别有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