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秦中衰(第9/15页)

晋国在这里举行会师仪式,是有他们的理由的。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请来周王,让周王不得不承认现在晋国是多国部队的总指挥,从而让霸主地位合法化。

他们在这里开了个军事会议后,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秦国开进。

秦桓公这时胆子很强大,听说多国部队来了,一点儿都不怕,也带着秦国全体武装力量出来迎战。看看这个世界到底谁怕谁。

公元前578年,双方会战。

秦兵很勇敢,在多国部队的阵地上冲锋了多次,然后又挡住了多国部队的冲锋多次。可后来他们发现,多国部队的人数确实太多,他们部队的人口数量也太少了,厮杀了大半天,虽然多国部队倒下的尸体有很多,可人家的队伍还是那样庞大,而他们的阵营弱小得越来越明显了。秦桓公这才知道,多国部队有时还真不好惹。

于是,只得高叫风紧扯乎,再打下去就没有跑路的机会了。

秦兵当天就打了个大败仗,然后在秦桓公的带领下,疯狂往回跑。多国部队疯狂追击,一直追到侯丽,这才立定,然后收拾行李回师。他们当然还想疯狂追下去,但真的追不动了。

这一战,历史上叫“麻隧之战”。战斗的结果,虽然是秦军大败,败得满地找牙,可多国部队的损失也不少,而且在这场大战中,秦国虽然大将成差和不更女父(呵呵,不更是职务名,女父是人名。为什么叫不更,我也不知道。总之,据说是当时二十四等爵的第四级)被敌人抓走,但多国联军中的曹国老大曹宣却在战场上光荣牺牲。光从这个方面上看,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是很高的,多国联军的损失也是惨重的。当时,诸侯们虽然天天打来打去,但把秦国全部吞下的想法还是不敢产生的,而且秦国很大,战略纵深太长,再打下去,他们的力量也不够。再且,晋国也刚刚把霸主抢到手中,各国也刚刚团结起来,要是让其他国家再损失下去,人家就会有意见。况且如果再陷入秦国的泥潭之中,楚国说不定马上就撕毁和平协定,突然向晋国进攻,那可就什么都完了。于是,晋国也宣布撤军。

此战之后,秦国正式进入中衰时期。而其他诸侯受伤也不轻,从此好多年都无力再战,更不敢再惹秦国了——他们这才知道,秦国虽然失败了,但秦国并不是真正的纸老虎,能以弱抗强。打得双方都差点精尽人亡,不是每个诸侯国都可以做到的——这也给陷于中衰时期的秦国争取了一段没有战争养精蓄锐的时间。

第二年,秦桓公死了。他在位时间很长,但死得最郁闷。

鄢陵之战

这场战争认真盘点起来,秦国无疑是最大的输家——给人家扁得差点灭国灭种,不算输那就没有输家了,其次应该是那八个参战的诸侯国。本来秦国跟他们既不算友好国家,也不算交恶国家,基本上是跟他们没有关系。可因为晋国的原因,他们被绑在了这驾战争的机器上,也不得不带着本国那点儿有限的武装力量前来,在三秦大地上冲锋陷阵,与强悍无比的秦军面对面地大砍大杀。最后虽然以胜利而告终,可自己的损失也是史无前例的,直接造成了之后的衰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国肯定是最大的赢家——既把麻烦不断的秦国痛打了一顿,又牛哄哄地确立了霸主地位。照理说,晋厉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让晋国完全恢复到晋文公时代的霸气。

他也确实很想把晋文公的霸业全面复兴起来。

麻燧之战三年后,晋厉公再次与楚国发生了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的导火索不直接来自晋楚两国,而是那个郑成公点起来的。

公元前577年,郑成公刚带兵参加麻燧之战,时利而归,似乎觉得还不过瘾,还想再打下去,那才叫够爽。但他也知道,凭郑国那点的力量,想找那几个大国叫板,那跟直接送死没有差别,因此就只能找个实力也跟郑国差不多的国家较量。他找来找去,觉得许国是完全可以欺负一下的,一来,许近来跟楚国走得很近,不跟晋国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上次去痛扁秦国时,他们也不参加。所以,打许国,晋国是不会做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