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2/31页)

当时清军的数量约有八十万,英国远征军包括后来逐渐增派的人员最多达到两万人,比例为四十比一。

但是清军的军事素养很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兵不满员。在那个还没有完全脱离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兵员对于大清帝国十分重要,可是当时大部分地区清军的花名册上都是空额,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临时招募人员顶替。

二、兵员成分复杂。当时清军的兵员可谓是瓜子儿嗑出来臭虫—什么人儿(仁儿)都有。放牛的、鞋匠、裁缝、地痞流氓等应有尽有。当兵吃粮雇人出操不再是秘密,清朝初年,八旗军入关时那种尚武精神早已经荡然无存。当时在西方人的眼中,清军士兵不过是一群肮脏不堪、面似乞丐的穷苦人。

三、纪律松弛。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必然会造成纪律松弛的现象。而且纪律松弛还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的操练上,很多士兵日常吸鸦片、嫖娼、抢劫、经商,等等,什么都干。例如道光十二年(1832)时,朝廷镇压粤湘桂边界苗民起义的一千名士兵中,竟然有二百名因吸食鸦片而被遣返。又如道光十四年(1834),驻守广州的清军,公开在洋行前的人行道上吸食鸦片。英国人评论说:清军是一支在陆地上全无能力的军队。当然,英国人的这种评价除了是建立在清军素养很差的基础上之外,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看到清军当时还是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作战观念中,这对于军事装备已经迈进工业时代的英国来说,无疑是极其落后的。

说完军队素养,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人眼中的清军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除了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依然是当时清军的常规装备之外,清军也装备了一些火枪和大炮。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都是用火绳发火。鸟枪长六点一尺,重六斤,长短不一。抬枪比鸟枪更大更重,十二、十三到三十多斤不等,再重的就叫抬炮。

关于抬枪的发射操作方法,《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是这样记载的:

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又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被带,又一人将枪尾托空,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二点三两,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

从上述记载来看,抬枪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武器,而鸟枪却也轻便不了多少。鸟枪的射程稍微小于滑膛枪,抬枪倒是能超过,但速率和命中率都不如滑膛枪。鸟枪射击速度为每分钟一发以上(以上是个大概念)。另外,清军的火药质量很差,为黑色火药,不仅力量小,而且影响射程,再加上火药粗细不均,也大大影响了射击的速度和威力,枪管炸裂事故亦时有发生。

反观当时英国军队,枪支方面一律配备滑膛枪,采用燧石发火,一次可以发射三十发子弹,射程为三百码(约270米),瞄准射击距离不超过一百码(约90米),每分钟可发射二点三发子弹。火药质量方面,当时西方虽然还没有出现无烟火药,但在黑色火药的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例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末,原福建水师提督陈介平用购得的英国火药放在中国鸟枪中试射,经过射程计算,发现比清军的枪支射程高出四倍。后来用经过改制的火药在江南、广西等地清军的鸟枪中进行试验,射程达到了二百六十码(约250米)。

总的来看,清军使用的枪支和英军使用的燧发枪相比较,鸟枪射击目标所使用的时间比燧发枪多一倍,而且射杀范围小。如果同样射击一百米远的相同目标,鸟枪比燧发枪要多用二至三倍的弹药。因此,从枪支的性能上来看,可以说英军已经领先了清军一个时代。

除了枪支这种轻型武器外,双方需要对比的还有重武器,那就是大炮。当时清军大炮数量虽然不少,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弹药爆炸威力不够和命中度不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就相当于说一辆自行车除了车铃铛不响之外,其他没有不响的地方一样,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对于大炮来说,弹药威力和命中率无疑是最重要的。爆炸威力差源于火药质量,而精度不高则主要是因为火炮机动性能差,炮身重而且缺乏炮架。反观英军的大炮,在铸造、发射炮弹、炮膛精度和炮弹质量方面全都优于清军,占有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