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1/31页)

从九月二十九日开始,一直到十月四日为止,义律接连发动三波攻击,全部被清军打退。但义律一次次的进犯,使得林则徐感到必须加强官涌山的防卫力量,因此他和邓廷桢、关天培等人一起研究对策,决定增调官兵二百名,由部将马辰、周国英带领前往增援官涌,同时由关天培调拨六门大炮,做好大战的准备。

十月六日(1839年11月11日),各路清军齐集官涌举行军事会议,商定把守山梁各个要点,由各将分工负责,兵分五路扼守。当天傍晚,义律的舰船发现驻守官涌山的清军增添了大炮,于是立即装填炮弹开始猛烈轰击山梁的清军大营,企图用猛烈的炮火摧毁清军的防御工事。清军毫不含糊,五路大军一同发炮回击。在一个多小时的炮击战中,打得英军只有招架之功,眼看抵挡不住,英军立即熄灭船上的灯火仓皇退出战斗。

两天后,英舰再次前来,两艘战舰(“剑桥”号和“多利”号)偷偷移向内洋逼近官涌,在它们身后还尾随着十余只舰船观察动静,意图再次偷袭官涌的清军。

清军发现英舰的举动后,立即分赴五处山梁,等待英舰进入射程之内立即开火,“多利”号连中两炮,不敢恋战,仓皇逃离,后面的舰船看到“多利”号溃败,也犹如丧家之犬向外洋退去。

官涌山旬日之内六次接仗,最终都以清军获胜告终,此后英国舰船被迫退出尖沙咀洋面,分散寄居在长沙湾、赤沥角等外洋地界,一直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

5. 中英军力对比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鸦片战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英国国内投票通过对华动武之后,英国正式派军舰攻打广州然后北上,最后一直到《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广义的鸦片战争概念,则是从1839年的九龙山之战开始,一直到1856年因“亚罗号事件”而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现在史学界所公认的,是将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从1840年英国军舰攻击广州开始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广义的概念则包括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

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揭幕战,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的胜利,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清军虽然武器落后,但由于林则徐事先部署得当,战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让义律想要以武力使林则徐改变条令的想法落空。

我们今天都认为,当年的那场鸦片战争之所以会败给英国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武器不如英国人,然而透过九龙山、穿鼻和官涌三次与英国人交锋全部获胜来看,大清帝国后来落败,武器落后似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之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后,装备更加精锐的英国军舰也没能在林则徐把守的广州占到便宜,只是北上之后才逐渐显露出两国的军力差距。

因此在介绍这场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鸦片战争之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中英双方的军事实力,看一看双方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因为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站在一个更加公正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1840年4月7日,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悄然到来。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英国议会举行了是否对华采取武力措施的最终投票,结果是二百七十一票赞成,二百六十二票反对,对华动武议案通过。单从票数上看,主战派似乎并不占优势,然而这其中有英国两党之间互相牵制的因素,并不能说明英国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同意对华动武。

从议案通过那天起,英国政府就开始组建所谓的“东方远征军”,陆续抵达中国,从军队的直观数量上看,可以说英国人简直是陷进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