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顺治之死,大清王朝的最大谜团(第8/10页)

在群臣的竭力反对浪潮中,福临停止了对皇太后的晨昏定省之礼,不接见任何人,包括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这位苏麻喇姑从小把福临带大,福临称之为姐姐,可能是他最为亲密的朋友。

耐人寻味的是,孝庄皇太后起初一言不发,后来,在势成僵局之际,她主动出面说服诸王大臣,同意废后,牺牲掉自己的亲侄女,成全了儿子福临。实际上,皇太后等于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诏告天下,皇帝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皇帝的意志!十六岁的青年皇帝从此将军国大政的决定权牢牢掌控到了自己手里。

顺治皇帝二十四岁去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见诸史册的后、妃、庶妃十九人,没有生育而失载的不知凡几。他有八个儿子,五个女儿。第一个儿子在他十三岁时出生,生下后来的康熙皇帝玄烨时,他是十五岁。在他的后妃中,有五位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部落,是孝庄皇太后的亲族。不过,在福临的十三个子女中,没有一个是这些后妃所出,这间接表达出了这位皇帝对自己母亲的态度。

顺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福临的外甥女,她是在第一位皇后被废的一年后册立的。到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三,刚刚过完春节,皇帝便下令“停进中宫笺表”,就是虽然保留皇后名位,但中止皇后管理内宫权力的意思。一年后,皇帝因为一件小事又下旨痛责孝庄皇太后的两个同胞哥哥,也就是自己的舅舅,并准备命令有关部门严加议处。这两件事情最后全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皇帝发泄了一下对母后的不满而已,其实,其中隐藏着一段绝大的隐情——就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从史书上看,福临对于他的后、妃、子女们的感情十分冷淡。前两位皇后备受视若无睹的折磨,临死时,他都不许她们前来见最后一面。对于子女,也是一样。临终安排接班人选时,他一度坚持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弟,而不愿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其中,可能也都有这场爱情在发生作用。

董鄂氏原是福临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在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博穆博果尔最小。他的母亲是麟趾宫贵妃,在皇太极的崇德五宫中,名位排在福临的母亲永福宫庄妃的前面。董鄂氏的父亲曾担任过内大臣,并且可能出任过江南苏州一带的地方长官。董鄂氏从小在富庶甲天下的人文荟萃之地长大,读过不少汉家诗文典籍,深受汉文化之熏陶,因此行为举止很有江南闺秀的温婉气象,在满族亲眷中颇被视为异类。

顺治九年,按照大清制度,十四岁的董鄂氏选秀入宫,被指配给博穆博果尔为妻。她的年纪比自己的丈夫可能大两岁。按照大清皇室规定,帝国勋贵们的妻子必须轮流入宫陪侍后妃。作为皇帝的弟媳妇,董鄂氏负责入侍的是孝庄皇太后。按照皇室制度,皇帝每天必须早晚两次到皇太后宫中请安,术语叫“晨昏定省”。于是,皇帝和自己的弟媳不可避免地碰了面,并一见钟情,从此陷入死去活来的热恋之中。当时,这两个年轻人的年龄大约都在十六岁上下。

顺治十一年四月,奉皇太后懿旨,皇帝下令废止了勋贵妻子入侍的制度。显然,这与孝庄皇太后发现皇帝的出轨恋情有关。两个月后,在孝庄皇太后的坚持下,皇帝册封了第二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在两代人之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在陷入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前,老年人时常会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强力干预的结果,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陷入痛苦,就是以悲剧告终。如今的情形也是如此。

博穆博果尔继承了蒙古人与女真人好勇斗狠的遗传基因,从小就渴望领兵打仗,在疆场血战中建功立业。顺治十二年二月,福临下令册封自己这个时年十五岁、没有尺寸之功的弟弟为和硕襄亲王,然后派他随军出征。结果,这小王爷不但没能杀敌立功,反而受到了真正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