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谜一样的雍正和年羹尧之死(第7/10页)

胤禟是老九,雍正最为痛恨的弟弟,原因是,他坚定支持八阿哥胤禩。雍正替他这个弟弟改的名字是“塞思黑”。有人认为是“狗”或者“贱如狗”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也是“不要脸”之意。目前同样没有权威的解释。他死时,状极痛苦,人们普遍认为是被雍正毒死的。

胤祯是老十四,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弟弟。“祯”字发“征”音,与胤禛的“禛”不是同音。起初,他支持八阿哥胤禩,不喜欢自己的亲哥哥胤禛。后来,康熙皇帝任命他为“大将军王”,派他代皇帝御驾亲征,去平息西藏、青海地区的叛乱。很多人,包括胤祯自己,也包括今天的学者认为,康熙皇帝准备让他建立功勋威望之后,继承皇位。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是这样驳斥这种说法的:康熙晚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知肚明;胤祯远征之地距离北京数千华里,往返一次至少要一个月以上,康熙没有可能在临死前,把要继承皇位的人,派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胤祯富有才干,威信也很高,雍正继位后,他始终不买雍正的账。据说,他们母亲的死,就与老太太对他的疼爱和为他抱不平有关。对于这个亲弟弟,雍正还算手下留情,一直将他幽禁在那儿,留下了他一条性命。乾隆继位后,被释放出来,并恢复了所有福利待遇。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对于自己荼毒诸兄弟的做法进行了辩解,大意是说,这些兄弟都不是东西,自己为了国家利益上的考虑,不得不如此云云。近年来,为雍正唱的赞歌响彻云霄,对上述事迹也做了符合雍正愿望的解读。因此,在人性与人格上将这些歌唱者与雍正归入一类,想来应该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

这些人伦惨剧的形成,有制度上的原因,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个人品性上的因素。各方面交互作用,使我们应该懂得一个特别浅显的道理:人性常常是靠不住的,需要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仅仅靠《三字经》中骗小孩子的“性本善”之类愿望,或者孔孟之道提倡了数千年的“慎独”之类说教,是治理不好一个现代国家的。一个好的制度,必定应该是一个惩恶扬善使人不敢也不能作恶的制度,必定是一个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制度,必定是一个作恶后要受到惩罚的制度。从现如今对雍正的赞美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要走的路可能还很漫长。

除了这些皇家兄弟之外,说起大清帝国功高权重的知名人士的死,大约就要算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之死最为富有戏剧性了。

《清史稿》中,评价年羹尧时说:此人“才气凌厉”。从其一生行事判断,这位抚远大将军的确够得上是文武双全、才气纵横。年羹尧出身帝国高级官宦之家,他可能有许多种方式为官为宦,如恩荫、荐举等,但此人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参加科举考试,硬是一举高中进士高第,从此顺风顺水地走上仕途。

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老四——后来的雍正并不是那么受人待见的。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该人似乎从来没有能够身登大宝的迹象。以至于他最重要的一个谋臣,甚至沮丧地建议未登基前的雍正,想办法把自己安排到台湾去做地方长官,以便形势不好时,可以把主子四阿哥胤禛接到那里去避难。

在官场上上升速度很快的年羹尧怎么会投靠这位四阿哥,看准了他来烧冷灶,是一个很难找到确证的谜。有一种说法认为,就是因为年羹尧投靠了四阿哥,才在这位皇子的保举下,一路青云直上的。这种说法,有它的可疑之处。

显然,年羹尧不是那种只会拍马屁、靠人际关系或裙带关系才能混迹江湖的宵小之辈。此人一生颇多风浪,没有真本事,是很难在那么多风浪中屡屡过关斩将,从而功勋卓著的。《清史稿》记载说,康熙年间,年羹尧在四川为官时,处理突发或紧急状态时的举措很受康熙皇帝的欣赏,一路晋升为四川巡抚。更加不同凡响的是,因为年羹尧“治事明敏”,康熙皇帝鉴于巡抚没有督兵权,特别因人设职,专门为年羹尧设立了四川总督一职,让他担任总督,兼管巡抚事宜。康熙不是一个糊涂皇帝,很难想象他会因为儿子的影响做出这种安排,除非在一种可能性之下:他存心要为这个儿子培植势力才会这样做,但是,这种可能应该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