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谜一样的雍正和年羹尧之死(第9/10页)

康熙皇帝临死时,只有隆科多在场。他一个人代表大行皇帝宣布了雍正继位的遗诏,因此,许多人认为是他篡改了康熙遗诏,扶持雍正登上帝位。雍正继位后,隆科多立即成为最为显赫的新贵,与大学士马齐一起,总理帝国事务。

隆科多与雍正皇帝的蜜月期大约也只有两年时间。到雍正三年初,他的步军统领一职被解除。当年,在收拾年羹尧时,雍正顺便把隆科多一起修理了一番。皇帝警告他:“各宜警惧,毋自干诛灭”——你们要老实点儿,不要自己找死。

两年后,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捕,群臣审议出四十一款大罪,其中的一些罪名,比加给年羹尧的还要可笑,但只要皇帝认可,就自然成了真正的罪恶。最后,雍正皇帝仍然不忍杀死他,下令在畅春园边上盖了三间小房,将他永远禁锢在那里。第二年,隆科多在禁锢中死去,死因不明。

其实,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他们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离皇帝太近。有一句西方谚语说:知道隐情最多的那个人,就是最该死的人。事实上,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这样走上死路的。

孟森教授在谈到雍正皇帝时认为,康熙皇帝的这些儿子,都很没有教养;唯独雍正皇帝,在治国上,“天资独高”。他“好名图治,于国有功”,上天保佑大清,使大业偏偏落到他的手里。孟教授认为,雍正皇帝不失为像唐太宗一样“逆取顺守也”。(孟森《明清史讲义》下,第468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或许是有道理的。

雍正皇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是实行了最多制度革新与善政的皇帝之一,是对后世中国影响最大的皇帝之一。同时,由于上面所述和下面将要谈到的原因,在清朝的皇帝中,他也是在后世挨骂最多的皇帝。雍正在位十三年,有两项重大的制度创新。

其中一项制度创新是“定火耗,加养廉”,通俗地讲就是过去官员们鱼肉百姓是巧立名目暗中进行的,就如今天的各种回扣、附加费之类;现在要把这些名目化暗为明,变成官员们的养廉银子,将各种不合法的附加费合法化,使得官员们极为有效地合法增加了收入。

可是,令为数不少的官员不舒服的是:这些回扣、附加费化暗为明之前,若狠狠心再加上手段辣,本来是可以拿到更多的,如今却没有了名目,只能拿那有限的养廉银子,这未免使当官少了许多乐趣。于是,他们嘴里也很难有什么好听的话了。当时,有“康熙朝有清官,雍正朝无清官”一说。意思是说:康熙爷在时,虽然有巧立名目的衣冠禽兽,却也有洁身自好的清官。如今,没有巧立名目了,却也没有清官了。过去,清官们还能造福一方,如今老百姓却要一体遭受搜刮了。

从后来发展的情况看,大清朝中后期帝国官员贪赃枉法的程度并没有减少,与以前历朝历代比较起来,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在位时,官员们大量挪借公款,成为国库中的呆坏账。雍正采用霹雳手段予以清理,为此,可能逼死了不止一两个各级各类官员。雍正整饬吏治的努力及其力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因为这种种原因,当然使那些掌握了话语权又心地龌龊的士大夫,不会说他什么好话了。

他的另外一项重大制度举措则是“拼地丁,停编审”。

通俗地讲,就是摊丁入亩,或者叫地丁合一。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是在大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开始推行的,实际上是从康熙时代的一项重大治国政策中引申和发展而来。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皇帝发布了一项重大国事宣言,宣布从这一年开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其当时和后来的世代里,这被看成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善举德政。九年后,雍正皇帝继位伊始,便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之,开始实施摊丁入亩,将在中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多年的人头税取消,改为田亩税。在制度层面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却也把官僚士大夫阶层享有数千年的一项特权剥夺了。过去由普通老百姓承担的徭役,如今根据官绅拥有的田地数量也要一起承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