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6/8页)

仅此而已。

眼见蒙古人并不守中原人的“武林规矩”,一下竟然出动二十骑之多,常遇春兴奋了:这说明脱目帖木儿的自信是虚弱的,不但自己不敢出阵交手,而且对自己的士兵也不是那么信任,

这是常遇春最乐意看到的局面,自己只要趁机冲入蒙古人大阵之中,不但敌军阵势必然大乱,而且必将会出现这种局面:几万人都感觉到身边来了敌人,可满眼里都会是自己的战友,那时哪会明白手中的马刀应该砍向何处?

至于蒙古人的拿手好戏强弩齐射?就更不会出现了,拜托,射谁?

常遇春也不守什么阵前格斗规矩,而是于战马之上就张弓搭箭,没等那二十骑冲到跟前,就一箭干掉了领头骑兵,那正是这次奉命出击的百夫长,只瞬间,蒙古人的二十铁骑没了带队指挥人。

众人正慌乱间,常遇春一面大声吆喝,一面直接冲过前来对付他的敌骑,眨眼之间已杀入敌阵,常遇春的预感不错:蒙古人顿时阵势大乱!

恍惚之间,急忙掉转马头的蒙古亲兵也看不到自己准备猎杀的目标了,只见自己的军阵已经乱成一片,骑兵勇士们都在手举马刀四处寻找对手,战马组成的人群滚来滚去,成了一个无规则旋转的大雪球。

自然,那雪球的中央就是常遇春了,但事实上能靠近常遇春身边拼上几下的并没有几个,靠近一匹正在狂奔的战马,对任何人来说都不甚容易。

要命的是,奔上来阻击的蒙古士兵并起不到阻击的作用,而常遇春却早就习惯了这种混乱中一击毙敌的招数,这是一种本能,一种饿虎扑入羊群的本能!

所以,常遇春战马所至,蒙古人无不人仰马翻,竟然没有一骑能在常遇春马前走上几个回合,而是挡者无不落马毙命,后面的追击者却摸不着头脑,战场中,除了常遇春之外,其实都在乱喊乱杀,至于杀谁?暂时还看不到目标。

脱目帖木儿眼晕了,哪里经过这种无理战法?一个人以寡欺众!这是哪家的兵法?

以寡欺众的局面很快就不存在了:徐达并没有闲着,趁势指挥登陆的部队随后杀入,而等待这一刻多时的蒙古铁骑却失去了统一指挥,蒙古士兵们无不醒悟:前面的一个我们就拿人家没办法,如今一下扑上来这么多,这仗还有什么打头?反正自己胯下即是迅捷无比的蒙古战马,走吧!先脱离这种混乱险境再说。

以下战局再细说就没啥意思了:本来准备的杀戮别人突然变成了别人在有组织的杀戮自己。战场上乐篇立马变调,能逃的尽量逃,实在逃不掉的干脆扔掉武器,下马蹲在地上双手抱头,先保住小命再说。

怨不得普通蒙古士兵,主将脱目帖木儿发觉了战局已经不可收拾,万般无奈之下,率先带领一些身边的散卒迅速退出了战场:却没敢回河南府路,而是直奔陕州。

这场不可思议的登陆战就此落下帷幕,明军“俘斩无算”,徐达马不停蹄驱军直奔河南府路城北门,避难于城内的李克彝眼见大势不妙,只得再次弃城而走,也去了陕州。

眨眼之间,河南府路仅仅剩下了一个光杆司令: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这光景老头儿还能有啥选择?只得豁出老脸,丢下身份,亲自押解巨款来到了徐达军前摇尾乞怜。识时务者为俊杰吧,投降才是明白人!

此战,对于元廷来说,可谓“虎头蛇尾”,摆了摆作战的样子;对于明军来说,可谓战果辉煌!不但一举拿下河南,而且,从此心理上更加自信:这种仗都能打成这种样子!蒙古人还有什么可怕的?

是的,百年风水轮流转,当年的猎手已经沦为今天的猎物。

塔儿湾大捷之后,明军的北伐之路就更显平坦了,截至目前,战争局面还都是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发展着,元廷大都的左臂山东已折,右臂河南也基本瘫痪,往下该实施第三步战略举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