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第5/7页)

被委派攻占临洮的是冯胜,于此同时,徐达又出动了一支偏师西击兰州,主将为戴德。

此时冯胜的副将成了参政傅友德,傅友德之前的主将常遇春其后不久被朱元璋特旨调往了东线,傅友德的顶头上司也就换成了冯胜。

这对傅友德来说是个重大机遇:跟着各方面都胜自己一筹的常遇春当副将,难得有自己单独主军的机会,也就是因为与冯胜做了搭档,傅友德才在今后的战事中得以大放异彩,甚至在明军北伐主力全部受挫的情况下一枝独秀,率数千铁骑奔驰于大漠草原,创造了汉军骑兵对蒙古骑兵七战七捷的神话!

当然,这是后话,今后文中会慢慢细说,还是先来关注一下徐达与李思齐的“零距离接触”。

50

征虏大将军徐达在拿下秦州之后兵分两路,自己主力一路由左副将军冯胜为前锋,兵指临洮李思齐;戴德为主将的一支部队继续西进,直下兰州。

兰州一战没啥精彩,戴德所部兵虽不多,但怎奈大元守军更无斗志,勉强摆了个持城固守的架势,不料,当戴德也是摆开了一个攻城的架势之后,城内的人们心虚了:怎么?哥们儿玩真格的?算了,就这也算对得起大漠那边的蒙古皇帝了,不打了,以和为贵嘛!

兰州一触即下,咱们暂时打住,单说冯胜率军杀到临洮的具体战事。

这时的冯胜所部可是徐达主力中的主力,前锋傅友德更是狠人中的狠人,部队全是由骑兵组成,且数量也远远超过临洮的李思齐所部。

李思齐现在正如徐达在凤翔军事会议上的预计:进退两难!

固守临洮?

但凡横下一条心固守的城池倒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例如:对于蒙古人来说,不管哪个大城其重要性也比不上元大都,但元顺帝还是狠心舍弃了,那顺帝也是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就那么不懂得元大都对于整个大元帝国军心民心的重大作用?

还是因为朱元璋左山东、右河南的军事行动砍断了元大都的左右双臂,潼关失陷,又断绝了关中部队增援京师的可能,后路唯有一条:北方的大漠草原。外援无望,只得放弃,若等到徐达不理睬大都径直出兵长城之外,那时就守走两难了。

一句话:固守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待援”。

但现在临洮李思齐的潜在援兵唯有宁夏的王保保,可是,李思齐更明白:数年宿敌,怎能指望其仗义援手?估计关中四将中任何人到了王保保手中都到不了好去,何况自己还是当初讨伐王保保之“盟主”?

既然没有固守的条件,那就应该及早弃城西走,但当真把残部带入吐蕃番地?就算能在那里自立为王,中原故土也就成了梦中永远的记忆,估计百年之后,连中原的黄土也与自己没有了缘分,让数万孤魂永远飘零在异国他乡?将士们能心甘情愿吗?

就此趁势归顺明朝?李思齐更不甘心,真正的投降高手也是在有足够本钱的时候!兵临城下、穷途末路之时依附他人,那之后的日子绝对好过不到哪儿去!

斟酌再三,觉得还是固守临洮好些,明军虽然人多,但所费军需也大,说不定能把徐达给“熬”走,再说,东方的庆阳毕竟还有张思道的一部虎狼之师,与自己也能算作东西呼应;那王保保也是位大元名将,此国家危亡之刻,难道就当真隔岸观火、公报私仇?

自己毕竟也算已经表示了服从他的节制呀,既然是你的部将,就没有眼看着部属被围困至死的道理。

主意已定,李思齐便开始召集部将宣布自己的无奈决断:固守临洮城!

当然,这重大决策还是要先与亲信通报一下,谁是亲信?亲信中的亲信当然莫过与自己情同父子的养子赵琦。

岂知,差人寻遍了临洮城,却找不到养子的影子,李思齐这才想起:近期这小子一直有点行迹诡秘,有时候还与自己的爱妾偷偷递个眼色,当时没注意是因为心思都在不远的明军那边,现在才慢慢醒悟:不好!这小子偷食偷到自己家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