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第6/7页)

于是紧急搜索爱妾居室,哪知也是人去屋空,再回头查点自己几十年积蓄的金银珠宝,却惊呆了:空空如也!

傍晚时分,守城军卒来报:据交班的伙伴回忆,赵琦将军昨夜就驾了一辆大车出城,说是奉命出城公干,没人敢盘问阻拦,去向是北面大山。

其余几个亲信建议:立即出动轻骑追捕,这小子拐带了妇女,又随身一辆大车,形迹必然无法遮掩干净,无非是藏匿在了深山之中:“将军放心,这杂种就是躲到了耗子洞里,属下也会从里面给你把他揪出来!”

李思齐若有所悟:此刻正是众叛亲离之时,别说远奔吐蕃,就是持城固守也只能是自己的想象!长叹数声,老泪纵横,开口道:“算了,父子一场,不忍心赶尽杀绝呀!”

众人齐声赞叹做父亲的仁义如此,当真大有古风!心里却明镜似的:追回跟随养子私奔的爱妾,颜面何在?这事若公开全军,那得多厚的脸皮?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思齐也就没啥顾虑了,第二天一早便召集了诸将,惨然下令:“开城投降!”

此刻,冯胜的大营就在城外不远,李思齐吩咐部下将自己以素绢自缚,步行来到冯胜大营之前!

此等大事,冯胜可无权决定,立即将李思齐送到徐达大营,对待李思齐这等级别的战俘,徐达也知道不是自己能随意处置的,还是虚心学习了冯胜的办法:马上派人送李思齐入京,由皇上自己去决定李思齐的命运吧,这种微妙事,臣下还是少干预为好。

南京的朱元璋接见了这位在元廷几乎是最高级别的战俘,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不但没有责怪李思齐为何接到自己的亲笔信还拒不归降,索性连这一节提都不提,当场下旨为李思齐摆宴接风,席间大加抚慰:觉悟不在早晚,能回到祖国怀抱都是大好事,炎黄子孙,血脉相传,天下一家,都是同胞么!

皇帝优礼相待,简直令李思齐受宠若惊,朱元璋即席宣布:任命李思齐为大明江西行省左丞。——这可是个高官!而且左丞之职,是个有权有势的实缺。

不过,按照明初降官惯例,李思齐的这个行省左丞应该是那种只发工资不用上班的:“食禄而不之官”。

但是,此时的李思齐却心中有数,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更别想继续高官厚禄;当然也可能是养子背叛导致心灰意冷:坚决辞官不做。

朱元璋也不勉强,吩咐李思齐留居京师,家用所需一概由朝廷供给。

至于朱元璋留李思齐还有何用?现在任何人都不知道。

直到一年之后,王保保兵犯兰州,朱元璋派出了李思齐作为天使钦差去说服王保保归降大明,众人才隐隐醒悟:皇帝不是不想宰掉这个罪恶累累的大汉奸,而是鉴于将来能不流血收抚更多的汉奸,不愿自己动手而已,这次无疑是借刀杀人之计,天下人哪个不知王保保乃李思齐生死对头?

其实,全面来看,朱元璋也未必就是铁定借王保保之刀除奸,还应该是准备让李思齐现身说法来动员王保保不再与大明为敌。因为此时李思齐的身份毕竟是大明皇帝的使者,中国历来有“不斩来使”的传统,哪能就此猜测臆断朱元璋早就认定王保保不守“江湖规矩”?

51

日后的事实发展也是如此:李思齐硬着头皮出使宁夏,王保保还就是以礼相待,一切接待规格都是按照接待敌国使者办理,唯独不准李思齐提什么招降事宜!李思齐毕竟皇命在身,不得不悉心动员王保保归顺新主,王保保不予理睬,只是殷勤劝酒:“故人相见不易,只管喝酒,莫提国事!”

李思齐就此稍感安全,谁知第二天一早,王保保便勒令李思齐走人,并且派兵武装押运李思齐出境,这明明就是强行驱逐了,那也不要紧,降与不降反正都不是使者说了算,能保命回南京就是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