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9/17页)

寇准第一次被贬,就起因于他与政敌无理争吵,互揭其短。一日,寇准和温仲舒骑马并行,突然冲出个疯子挡住去路,向寇准山呼万岁。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揭发寇准有异心。寇准以温仲舒为证人,为自己辩护。由此在太宗面前引发了一场激烈争吵,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同时也把寇准贬去了青州。

寇准最终被佞臣丁谓陷害,惨淡收场,溯其源头便是他那句直白的讽刺性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当年,寇准与丁谓关系亲密,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些饭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结果好心没好报,反而遭来寇准一句冷言,丁谓由此记恨心中,最终“大仇得报”,将寇准赶到了雷州,终结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

欧阳修也干过污蔑良将之事

北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将领狄青含冤而死,这一悲剧给北宋的政治和军事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两宋的发展史上,狄青是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之一。他身先士卒、运筹帷幄,为北宋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勋。

在这一悲剧的酝酿及演变过程中,欧阳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在北宋的政坛、文坛及学术发展上,欧阳修均有重大建树和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文臣,竟以种种诬蔑之辞三次上疏宋仁宗诋毁狄青,对狄青被贬乃至身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一代名臣无端陷害一代名将,实在是匪夷所思。

从现有史料看,欧阳修曾三次上疏诋毁狄青,分别为宋仁宗至和三年所上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同年七月《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及当月《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状。这三次上书中,欧阳修用尽污蔑陷害之词,言语上也多有蔑视和不敬,究竟是私人恩怨还是另有原因使他对狄青如此深恶痛绝呢?

可以说,欧阳修对狄青被贬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他并没有置狄青于死地的想法。欧阳修之所以大骂狄青,都是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恐武症”在作祟。

我们可能都知道宋代的江山是如何得来的,两宋历代帝王出于防止赵姓江山易手的考虑,在制度上处处对武将设防,特别是从宋太宗后期开始。随着北宋治国方略的改变、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宋辽、宋夏关系的演变,如何防范武将逐渐成为所有士大夫及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治理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北宋的武将不管立下什么丰功伟绩,都不能摆脱文官的蔑视和反感。但是,宋仁宗时期,仁宗却对狄青十分青睐。原因其一,宋仁宗统治期间,军政弊端已经毕显无遗,在战场上的表现便是武将怯战避战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狄青却充分表现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战争智慧,为赵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二,狄青不仅功勋卓著,且对宋王朝忠心耿耿,即文彦博所说的“忠谨有素”。因此,行伍起家的狄青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枢密使,得到皇帝的宠爱。可是,这一事实却与文臣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冲突,最终,狄青成为文臣眼中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在这种大背景下,欧阳修在其奏疏中频频使用鄙薄、蔑视狄青之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北宋这种畸形的文武关系,造成狄青郁郁而终的悲剧,也造成了北宋军事实力孱弱,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欧阳修如此聪慧之人,仍旧摆脱不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枷锁和时代的局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欧阳修也写“艳词”

关于欧阳修是否曾作艳词,或纯属讹传,抑或事出有因,其间有其政敌毁谤诬陷之成分,但也有与其年少绯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