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纵横天下的牛人们,连死也充满阴谋(第3/14页)

因为实在难以忍受这种地狱般的日子,宋徽宗曾想悬梁自尽。他把衣服撕成一条一条,连接起来,搭在房梁上,本来已经把自己吊在上面了,却被宋钦宗发现后解救下来,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后来,金人又把宋皇室迁往均州,不久徽宗就病死了。

徽宗死后,金人将他的尸体架到一个石坑上面焚烧,烧到一半的时候又用水浇灭了火,然后直接把尸体扔到下面的石坑里,说这样可以让尸体连着坑中的积水化作灯油。宋钦宗见到父亲死后仍要受辱,便想跳到石坑里陪伴父亲,结果被金兵阻拦下来,说他要是跳下去会影响尸体化油。

就这样,一代皇帝宋徽宗,生前穷奢极恶,鱼肉百姓,不思进取,以致断送了宋朝的江山,死后却被金兵炼成灯油。

建文帝究竟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后来朱棣攻陷了南京,即位为王,成了明成祖。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处?明成祖朱棣对此总是放不下心,这事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有人说建文帝的一个太监穿了他的衣裳投身火海,做了他的替死鬼,而他自己趁机逃走了;有人说建文帝削发出家,藏进了某个寺院中;还有人说他从地道中逃走了,而且出走后故意放的大火。更有人发挥了这些说法:建文帝流落民间后,去了云南,住在山中,而建文帝出逃的协助者史仲彬后来还多次南下与他会面。在后来的明英宗时期,建文帝还曾回到京师,住在宫内,寿终正寝。这些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断定,这或许只是人们的附会之言。但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录,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将宫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建文帝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绝没好下场,于是便放火,纵身火海之中。而朱棣也决不可能让建文帝继续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登上帝位。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但是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烧焦的尸体时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君侧”,辅佐建文帝。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却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死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人认为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可是朱棣即位之后,下令苦心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到底下落如何,至今也说不清楚。

另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曾经想过要自杀,但是在亲信的劝说之下,从地道逃出了皇宫,从此削发为僧,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宫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其实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有人说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明成祖暗中察访建文帝下落的一种表现。明成祖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并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鼋山普济寺内,后来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