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6/15页)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坏事做尽的奸佞小人,居然也有被人冤枉的时候。世人的误读给赵高扣上了“宦官”的帽子,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亡国的第一人。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赵高列传,而是在《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中零散地记述了一些赵高的生平行事,即便如此,也没有提及“赵高是宦官”之类的说法。遍寻东汉以前的史籍文献,也没有明确指明“赵高是宦官”。那么,赵高究竟是如何成为“宦官”的呢?

说赵高是宦官,一是出于对“隐宫”一词的曲解,二是出于对“宦”字的误解。

《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记载:“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一词,语义并不明确。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的刘姓人士不知从何得知此词的含义,竟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宫刑,进而说赵高的父亲受了宫刑,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赵高兄弟。后因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而成了宦官。如此以讹传讹,“赵高一家都是宦官”逐渐成为“事实”,唐代以后几乎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曾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实际上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隐官”的意义清楚明了,即“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同时也用来指称“刑期已满的人”。此词无论如何都与宫刑毫不相干。除此之外,从句意上看,倘若将“隐官”注释为“宫刑”,那“皆生隐官”的解释将牵强拗口。相比之下,若注释为“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则句意清晰,一目了然。由此可见,此说有其合理性,并非标新立异的突兀之说。

除“隐宫”一词使赵高蒙冤外,最致命的要数后人对“宦”字的误解了。《史记·李斯列传》有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意为“在宫中内廷任职”;“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皇帝的亲近侍卫。“宦籍”,即“用来登记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被施以宫刑去势的男人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由此可见,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即皇帝的近臣,而不是后人所理解的“太监”宦官。

字词上的误解,只是赵高蒙冤的源头,而源远流长的骂名,则依附于历朝历代接连不断的由宦官专权、扰乱朝纲引起的改朝换代、亡国灭族的祸患。无论是朝臣抑或百姓,都对宦官的恶劣行径痛恨不已。在文献记载的误读之下,联系史籍中赵高的所作所为,“赵高是宦官”的流言经久不衰,也可谓之“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了。

武松没有上过梁山

大家都知道,武松是个英雄,功夫也十分了得,他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赤手空拳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等,每一个故事都脍炙人口,让人拍手称快。他的行侠仗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所以大家可能会把武松当作小说中的人物,认为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的英雄事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其实不然,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样一个人。经历史学家考证,武松是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生活在北宋年间,身怀武艺、有勇有谋。他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忠义、快意恩仇。

虽然他在小说中的事迹是杜撰出来的,但他的确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

《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有关于武松的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才貌出众,就邀请他来知府当督头。不久,因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得力助手。后来,因高权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