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5/15页)

历史已然逝去,对于施琅的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施琅到底是不是忠臣,也自有后世来评说。

柳下惠并未“坐怀不乱”

古人以“坐怀不乱”一词,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所谓的“坐怀不乱”者,指的便是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事实上,“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柳下惠曾被孟子尊称为“和圣”,因其道德学问深厚,名满天下,在当时受到很多名门贵族的推崇。有一段时间,柳下惠任鲁国大夫,后来遭人排挤,仕途蹭蹬,遂隐遁成为“逸民”。有许多贵族招揽他,但都被他拒绝。《孔子》曾记载过他不再出仕的理由:“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言下之意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不改原则,到了哪里都会遭到黜免。倘若真的可以委曲求全,何必舍近求远,在鲁国就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柳下惠如此德行,自然深受诸子推崇,也正因为其品德谦厚,对礼学深有研究,于是在《诗经·小雅·巷伯》的西汉毛亨传本里,记载了这样一段与柳下惠有关的故事:

鲁国有男子名为颜叔子,独居一室,邻居独居一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遂来到颜叔子这里请求庇护。颜叔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问何故?颜叔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如今我年纪轻轻,你亦如此,我怎可放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不开门’来效仿柳下惠的‘开门’”。

看罢该则典故,人们应当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从西汉学者毛亨传《诗经》的本子中提及的,且“坐怀不乱”典故出于颜叔子之口,而真正的春秋时期并没有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实际记载。直到元代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记录道:“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柳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从春秋到元代,时隔一千多年的时光,纵观整个春秋史,根本没有柳下惠“坐怀不乱”之说。此乃西汉始有提及,元代方才形成真正的故事。原来人们对柳下惠在男女关系上正派的想法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那么,究竟是谁杜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呢?有人认为,元人应当是受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为了彰显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世人洁身自好,所以借古人引话题。而柳下惠因为是古代著名的道德学者,素有“以礼治邦”“执法以平”“治国以德”的美名,再加上西汉毛亨传《诗经》本中提到了柳下惠的有关内容,自然就被元人拿来大大地夸耀一番。不过,西汉的毛亨作为著名的训诂学者,为何也会讲柳下惠“坐怀不乱”呢?

或许,是柳夫子高贵品行给了世人过多美好的想象,才造成了后世诸多的误解,不过这个误解尚算理想,也算是评价男子品性的标准之一。

赵高根本不是太监

赵高,一个在秦始皇魂归西天之后篡改诏书逼死长子扶苏、拥立幼子胡亥称帝的秦朝官吏,由中车府令一路升迁至当朝丞相。他操纵傀儡皇帝,玩弄皇权,巧取豪夺,陷百姓于严刑酷法、赋税徭役的水深火热之中。为官十数载,赵高处心积虑陷害忠良,苦心筹谋篡夺王位,其结果是——他在距离王位一步之遥处,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