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最后的立足点(第4/13页)

纸上写的东西往往如此。

但是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已经开始爆发了狂暴的示威活动。成千上万的以色列公民将要背井离乡。已经有两名警官、一名士兵受伤——伤在以色列自己人的手里。阿拉伯人不挡任何人的路。沙特阿拉伯人所成立的一个独立委员会努力解决把哪块土地分配给哪个阿拉伯家庭的问题——当初以色列人没收这块以前也许是阿拉伯人土地的地区时,已经把土地归属问题搞得一塌糊涂了,而且——但这不是阿维该头痛的问题,他为此简直谢天谢地。毕竟他的名字是亚伯拉罕,不是圣人。

大事能成吗?阿维很是疑心。

这份协议不可能实现,卡提心底暗想。一听说各方已经在协议上签字,他就一下子开始恶心起来,足足受了十个小时的罪,如今又拿到了协议的文本资料,这让他觉得自己离死神不远了。

和平?那么以色列必然还要存在下去了?如此说来,他的献身精神有什么意义呢?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牺牲在以色列枪林弹雨中的自由战士还有什么价值呢?他们英勇赴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卡提奉献终生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呢?不成功,毋宁死,卡提心底暗想。为了奋斗他已经放弃一切。他原本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娶一房妻子,生几个儿女,拥有房产和舒心的工作,也许就是医生、工程师、银行家或商人之类的角色。但凡是自己的头脑为他选择的、值得投入的工作,他都具备足够的才智获得成功——可是不行,他已经选定世上最艰苦的道路。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国家,为同胞创造一个家园,赋予他们应有的人的尊严。他的使命是引导同胞,击溃侵略军。

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那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何谓不公正,但是惟有扭转不公正的现状,才能让人民深深地怀念他,把他视作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哪怕只是稍稍改动也好,哪怕只是为一个不大的国家也好……

那件事不是事实,卡提心底承认。要想完成这项使命就意味着公然挑衅大国的权势,挑衅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把自己的偏见强加在他古老的祖国头上,而敢在虎口捋须的人在人民的记忆中绝不可能是个小人物。假如大事得成的话,他将成为伟人中的一员活在人民的记忆里,毕竟是时势造英雄嘛,而英雄一定是千古留芳的人。可现在是谁留芳千古了呢?是谁战胜了什么——或者是谁战胜谁了呢?

这件事绝不可能,指挥官心底暗想。然而正当他浏览协议上单调乏味、措辞准确的语句时,他的胃却提醒他还有另一件事。巴勒斯坦人民,这个高尚无畏的民族,是否会被这种丑恶的行动诱入歧途呢?

卡提站起身来,回到私人浴室里再次呕吐起来。当他弓身面对水池呕吐的时候,心中有一个角落告诉他,这就是答案。过了不一会儿,他直起身子,又喝了一杯水清除口腔里的那股恶臭,然而另一股滋味却很难轻易驱除。

冈特·博克待在对街由自己的组织经营管理的另一个密点里,收听着德意志浪潮广播电台的德语版海外节目。虽然博克的政治观念和德国政府不同,此时又漂泊海外,他也绝对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德国人,他固然是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者,但毕竟是个德国人。广播里报道说,他真正的家园今天又是一个和煦温暖的日子,晴空万里,恰是牵着佩特拉的手在莱茵河畔徜徉的好日子,而且……

一则新闻简报几乎让他的心停止跳动。“已宣判有罪的女谋杀犯佩特拉·哈丝勒博克于今天下午被发现在牢房里上吊自杀。佩特拉·哈丝勒博克是在逃的恐怖分子冈特·博克的妻子,她在柏林被捕后,其残杀威尔海姆·曼斯坦罪名成立,因此判处终身监禁。佩特拉·哈丝勒博克现年三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