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丹心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第2/6页)

假如他知道自己面对的这个“义和团”将军是何许人也,坂垣就不该郁闷,而应该庆幸了——庆幸这个叫董其武的将军手下只有一个旅。

傅作义的爱将董其武,军中呼为“董武穆”。

“做岳武穆”,曾经是抗战时期无数中国军人的梦想。不过,他们中牺牲的大多数,只能做了无名的岳武穆。只有林徽因女士设计的纪念碑无言屹立,勉强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一个为他们献上鲜花的地方。

董其武将军一生沉毅有威,卫国北土,御寇晋绥,历长城、大庙、百灵、忻口、太原、包头、五原诸战役,堪称那个时代旧军人中的楷模。但是这样的将领,在当时军中亦非少数,为何只有董其武得封“武穆”呢?

原来,董其武的这个外号,来源很早,起源于太原学兵团时代。1919年,阎锡山在太原创办自己的黄埔军校——“斌业学兵团”,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但是,阎锡山其人,素有心地狭隘、目光略短的毛病,所以他的干部学员多半是“会讲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山西土财主子弟。但其中,却有一人凌然独立,与众不同,这就是董其武。董家世贫寒,但受其开办私塾的舅父影响,少年即有从军救国之志,听说学兵团招考,即步行数百里前来报考。在成群的纨绔子弟中,董一身布衣,却凛然有威,如同鹤立鸡群,引来上下无数目光,但董安之若素。及至发榜,第一名就是——董其武。

一时众人纷纷以评书《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目之,“董武穆”的名声不胫而走。

“董武穆”的名声可不是纸上谈兵。就在忻口会战中,董其武曾亲率218旅渡过云中河,以一个八路式的穿插钻到了坂垣的背后,倒挂金钩奇袭日军在河北旧村的前线指挥所,一举将其攻占,令坂垣中央突破的尖刀没了握把,是忻口战役中中国军队少有的主动攻击战例。董其武将军也在此战中臂部负伤。忻口一战,中国军队阵亡一个军长(郝梦龄)、一个师长(刘家祺)、一个旅长(郑廷珍),负伤一个师长(李仙洲)、两个旅长(于镇河、董其武),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董武穆”怎么会学义和团来刀枪不入呢?如果坂垣知道对方是董其武,肯定明白这一仗决非想象中那么好打。

的确,董其武这一仗确实用了圈套。城墙上的旗子是真的,士兵,则只是城垛子上扣军帽而已。他在城上基本没放兵力,而把主阵地放在了城墙外面的开阔地,让坂垣的重炮统统变成了礼花炮。

董武穆用这一计,固然是因为中国军界自古崇尚智谋型将领,也是出于无奈,他的兵太少了。

日军占领太原

其实,傅作义确实可称名将,他在奉命防守太原的时候,摆了个奇怪的阵势。东城和南城外的日军,到得早,兵力多。傅作义却只放了杨维垣旅的新兵壮丁,把两员大将董其武的二一八旅和孙岚峰的二一二旅分别放在了北城和西城,各负责一面城墙的防守。这两个旅也是傅作义三十五军的看家本钱了。如果日军对东南两面发动攻击,太原必破无疑。这个怪阵就表现了傅作义对日军的心思摸得极准,坂垣在忻口吃了亏肯定要找面子,所以从北面来的坂垣一定会猛攻西城、北城。而坂垣在日军中人缘很好,其他日军将领一定不会和他争功,仗打起来东面南面压力会小得多。从此战的进程看,傅作义堪称料敌如神。

其实中国当时不缺优秀的将领,比如白崇禧,武汉会战中部署了一个又一个口袋阵,日军就一个一个地钻,结果每次都以国军口袋被钻破告终。